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四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
發表主題: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Empty周六 1月 03, 2015 2:45 pm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书法创作过程中,对行笔时力量的变化,毛笔的转折,角度和轻重急缓笔与手指与手臂,笔与纸的距离,笔与纸相摩擦的力量,急缓滑涩的正确理解。对线条形成的块面的大小与厚薄,粗糙与平细,线条外沿内边的变化,线条在空间中的比例成分,线条走向的变化角度,长度,线条起止时的形象形成的联想和意义,又是伸缩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锐角,钝角,直角它们在美学上表达了什么意义,线条与外界空间之间有什么关系,封闭的,开放的,平均的,对比的。而线条分割空间又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线条是完整好还是残缺好,线条的面,点之间,速度分割空间,线条关系的变化都决定了线条的质量和意义。
笔墨线条分割空间决定作品的气氛即气质格调。这种格调反映着作者的心态和水平,是不是真正的悟道者。
造型研究的目的是创作,利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搞创作,对社会,生活,观察提炼加上塑造出艺术形象来的叫创作。创作来源于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要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是在人头脑中一种创作念头。
原创性来源于在生活中不断思维想象所发现的艺术元素,然后加工提炼和心灵相通生产的艺术作品。要善于发现任何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元素,转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任何碑帖面前都要有想法,有改造它的欲望,善于发现创作的元素,多思维想象然后确定目标敢于追求。善于举一反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一个人有想象力,创造力,就永远都要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好奇的心,你才永远可能拥有一颗创造的心。
要常变常新,学习应从源头学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摩崖石刻,题记造像,墓志碑版,墨迹手札,敦煌遗迹等等一切古代经典,都是学习,提炼的最好素材。崇尚《二王》但是,不迷信《二王》崇尚古代先贤,但决不重复古人。崇尚真艺术,反对伪书法。在技,道,品三者的关系上,最终追求的是《品》。
自恋,但不自恋狂。要防止贯性思维,打破已有的法度和约束,用心写字,下笔之前,心中有字《意在笔先》。要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观,追求高古浑厚和意趣率真之书风。追求《一任天真,不计工拙》之博大率真境界。

*****************************************************************************************************************

书法创新与书法技巧之关系——庄子论“道”与“技”的诠释

作者:邓云峰 来源:网络来源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新时期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创新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书法艺术必须创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向繁荣。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使用的更多的是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之意。

“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一八八三—一九五○)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九二一)中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熊彼特理论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用“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过程。根据熊彼特的理解,“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的含义要宽。发明创造是指首创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

汉文字从书写到被称为书法,这已经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而且超越了交流实用的功能,成为我国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艺术这条道路,是条狭小而拥挤的道路。几千年来,就这么些点画符号,被历朝贤智颠来倒去发挥组合,什么法儿不被玩尽?什么手段不曾使绝?老祖宗留给儿孙们的地盘有多大,在哪里?这是大大值得当代书家们思考的事。书法的出路在哪里?书法的出路在创新。一幅创新的作品,于气舒、意质、笔畅、情致、风韵之间,体现出书家的秉性和落笔时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在欣赏的时候,“唯现神采,不见字形(唐?张怀瓘),进入到一种忘情的境界。这种“不见字形”并不是当代书坛少数书家追逐于笔技的险、怪、丑和结构的荒诞而与众不同的创新,而应当建立在传统书法的典范作用基础上的创新,建立在充分积累传统的精华和漫长的临池日课、超越“技”的层面而达到一种自由组合的创作的精神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书法技巧之关系:

一、庄子论“道”与“技”

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技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可能会有书法艺术冲动,甚至也会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构思,但是,如果他缺乏书法艺术技巧,就不可能将这成功地传达和表现出来,因而他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家。然而,如果一个具有很高的书艺技巧,但却不能从技巧层面提升更高的创作自由的精神境界,那么他仍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家,而只能算作工匠或写字匠(如近代的黄自元),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①应该说,柏拉图完全否定技艺(技巧)作用而片面强调“灵感”和“神力”的赐予,当然是十分错误和荒谬的,但是,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超越一般技艺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诗歌创作是如此,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在先秦,庄子对艺术(书法)创作和艺术(书法)技巧的关系曾提出过一系列相当深刻的见解。他在《养生主》中就是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阐发这个问题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从技的层面来看,庖丁的解牛之“技”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般的厨子(族庖)往往要用力去砍牛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要换一把刀;好一点的厨子(良庖)往往要用刀去割牛筋,所以他们是一年换一把刀。但是,庖丁的解牛之技远远高于他们,他十九年来宰割的牛已有千头,但是刀刃依然锋利如初(“若新发于硎”),刀刃所向,牛的骨节、筋肉已经不再是一种障碍,而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由此可见,庖丁的解牛之“技”是何等的精纯、高超!但是我们看到,庖丁并不愿意沉溺和满足于这种“技”的水准,所以当文惠君说:“技盖至此乎?”庖丁却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所谓“进技于道”,就是强调超越“技”的层面而达到一种自由创作的精神境界。就像书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一样,信手拈来,达到极至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与宇宙本体(“道”)是息息相关的。应该说,“进技于道”,并不是舍弃“技”,而是代“技”为“道”,是将“技”的因素融合、提升到更高更自由的创作境界中去。正如郭象注曰:“直寄道理于技耳。”②其实,这种境界就是一种艺术的境界,书法艺术的境界,所谓“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是指殷汤乐名,“经首”是指尧乐;“会”是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已不再是纯然的“技”的展示,而是一种合乎音律、富有艺术意味的创作活动,并且从中获得了“技”本身不可能具有的、充分的审美愉悦 —— “提刀而立,为之四顺,为之踌躇满志”。这是一则包含着深刻美学启示的著名的寓言故事,它为后来美学家和书法艺术家反复提及,用来说明书法创作和书法的技巧的辩证关系,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二、“技”的训练

由上面论述可知,所谓“进技于道”,就是使一般的“技”的活动转变和提升为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境界。但是,庄子并不因此而否定“技”的作用。相反,在他看来,这种转变和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番相当艰苦的“技”的训练——只有当“技”的训练到了十分精湛高超的程度,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提升。并不是像一些少数书法作者想用两至三年时间,嫁接、拼凑、变形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活动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正是这样,庄子才十分重视艺术(书法)创作中的“技”的因素,并多次谈到“技”的训练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技”的训练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堆积过程。庄子在《达生》篇中讲了一个“佝偻者承蜩”的寓言故事。寓言说,佝偻以竿顶丸的方式学习粘蝉(“承蜩”),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最后,佝偻的粘蝉技巧才达到了像在地面捡东西一样容易的精熟高超的水平。我们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也是经过“数十年”这样一段很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达到了游刃有余的水平。后来一些美学家和书法家在谈到书法学习时同样强调了这个道理。清代布颜图说:“六艺非练不能得精,百工非练不能成其巧。如丈人之承蜩,郢人之运斤,皆由练而得也。”③清代朱履贞说:“古人的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质、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膺,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④可见,只有花费很深的功夫和很长的时间,书艺技巧才能达到“精”、“巧”的水平,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书法艺术作品才会不朽。这些观点是一致的,并明显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庄子还认为,在“技”的整个训练过程中,人们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一个人如果在“技”的训练中三心二意,那么这种训练经历再长的时间也是不会有收效的。只有专心一技,思无他念,才有可能使之臻于炉火纯青的水准。例如前面提到的佝偻丈人就是这样。为了训练出高超的粘蝉技巧,他“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⑤。这就是讲,天下万事万物都不能使佝偻分心,因为他将全副精力都放到了“蜩翼之知”方面了。庄子在《知北游》中还讲了一个内容相同的寓言:“大马之捶钩者。”这个“捶钩者”从二十岁开始学习制造钩带,到了八十岁高龄技艺依然精湛高超。这是因为他和佝偻丈人一样,几十年来专心致志:“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只有当“技”达到了一定水平,才有可能“进技于道”,从而提升到自由创作的境界。正如西方美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因此,“必须付出大量的专心致志的脑力劳动,必须进行艰苦的认真的自我训练”。这是创作“第一流艺术的必要条件”⑥。

那么,技巧的精湛和高超是否具有某种标准呢?有的。这种标准包含了如下两个规定:第一个规定,就是对技巧所运用的媒介(或工具)的熟练掌握。庖丁所拿的“刀”和佝偻所执的“竿”,就是一种媒介和工具。在“庖丁解牛”和“佝偻承蜩”过程中,刀和竿对他们俩来说都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仿佛是自然肢体的一种延长。并且,刀之所向,竿之所指完全符合他们内心的意愿和要求。正是这样,庖丁才会游刃有余,佝偻也才会粘蝉如掇。庄子在《徐无鬼》中还讲了一个“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故事:“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垩”是指白粉,郢人将白粉抹之鼻尖上稀薄如蝇翼,但是由于匠石对斧头的掌握和运用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他操斧而削(斵),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丝毫不差(“尽垩而鼻不伤”)。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手应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所谓“数”就是“技”的尺度和标准,而这正是在得心应手的工具适用和控制中体现出来的。同样,后来的美学家和书画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唐代张彦远说:“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⑦宋代苏轼在评价吴道子时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管毫末……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⑧这是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得手应心”。明代徐渭说:“自执笔至书功,手也;自书致书丹法,心也。”“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从臻此。以此知书,心手尽之矣。”⑨这则是讲书法艺术的创作要能够“得心应手”。由此可知,对于媒介和工具的熟练掌握不仅是衡量技巧高低的一个重要规定,而且还是影响书法创作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个规定,就是对技巧的施加对象的完全把握。如庖丁所解的“牛”、佝偻所粘的“蝉”以及棰钩者制造的“钩”,都属于这一类对象。庖丁对“牛”的筋肉、脉络、骨骼结构是完全把握的,所以他才能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郤”指筋骨的间隙;“窾”是指骨节的空处)。从而使牛“然已解,如土委地”。而佝偻丈人、棰钩者、匠石也都是如此。他们精湛高超的技巧正是在对对象完全把握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概言之,对于对象的把握也是衡量技巧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可知,只有通过一番相当艰苦的训练,才可能使技巧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在经济意识充满整个社会的今天,人们的功利意识无限地膨胀,书法队伍庞大惊人,甚至一些初学者也想以此获得最大、最快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充分积累、实践的过程之中,在反复否定、反复创新、反复汲取精华并以漫长的时间堆积始成,也才可能以媒介(工具)运用和把握对象的谙熟方式将技巧的精湛高超表现出来,但它本身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和艺术创作。按照科林伍德的说法,技巧只是产生一流艺术的必要条件而已。从本质上讲,伟大的艺术是自由创作的产物,而自由创作恰恰需要对“技”的种种规定加以超越。如何才能实践这种超越呢?我们将在下面作出进一步诠释。

三、“技”的超越:“忘”

庄子认为,对“技”的超越必须通过“忘”的方式才可以实现。这里所谓的“忘”则是强调从“技”的层面超越出来,所达到的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创作状态。这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使“技”的因素转变和提升到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首先,“忘”就是在艺术创作中中止一般感官和理智的作用。应该说,技巧的运用总是要求人的感官高度敏锐,心思高度集中,这对于高超的技巧构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人们一旦从“技”的层面超越出来,他就会仿佛是不再凭借感官和理智的作用而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整个身心与这种创作状态交合一体,不分轩轾。庄子在“庖丁解牛”寓言中所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正是阐发了这个道理。所谓“不以目视”、“官知止”,就是讲庖丁解牛的活动已不再凭借感官和理智的作用;而所谓“神遇”、“神欲行”,则是讲由“忘”(中止“目视”、“官知”)而达到无意识的创作状态,这正是王羲之当年创作《兰亭序》的状态。正如郭象注曰:“暗与理会谓之神遇”、“纵手放意,无心而得,谓之神欲”。⑩对此庄子在《达生》篇中还有一个很好的论述:“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应该说,“合规矩”是一般“技”的重要特征,而“盖规矩”(“盖”为“超越”之义,林云铭说:“盖,犹过也。”)就是对“技”的超越。要做到这点,就不能凭借一般的理智(心)作用,而是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创作过程中以至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不以心稽”、“指与物化”。林希逸曾依黄庭坚之言对此加以解释:“指与物化……手与物两忘。”这种对“技”的超越,对一般感官和理智的超越而达到的无意识状态,十分类似柏拉图所说的“迷狂”状态。柏拉图认为,诗人如果“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作,就不能做诗”。相反,只有“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才能“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词语”。当然,庄子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这是由于神灵凭附的结果,而是看作从人的主体自身中洋溢和焕发出来的生命冲动,一种超越“技”而达到的如迷似狂的无意识创作状念。

其次,“忘”还指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对媒介(或工具)的超越。我们在前面谈到,对于媒介(或工具)的熟练掌握是决定技巧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一旦实现了对“技”的超越,媒介(或工具)的功能就会退居为一种次要因素,人们将不再执著和沾滞于媒介(或工具)的掌握,而是将其消融和统一到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之中,消融和统一到整个生命与天道感合的审美境界之中。庄子在《田子方》中所讲的“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的寓言故事,就对这种超越境界作了深刻而精彩的阐发: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寓言中的列御寇的射箭技巧是相当高超的,他将一杯水放在手臂上,还能做到身形不动(“象人”)而箭不虚发。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依然停留在“技”的层面,因为列御寇的整个心思都集中在“发”的操作和“矢”的掌握上了,即所谓“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这正如庖丁和佝偻一开始对“刀”和“竿”的关注一样,只是一种“技”的精湛和高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创作的审美境界。正如林云铭所指出的那样:“言能以巧用,而不能以神用也。”所以庄子借伯昏无人的话对列御寇作了这样的评价:“射之射。”这十分确切地表明了列御寇没有能够超越“射”(技)的层面。

与列御寇不同,庄子还描写了一个更高的“至人”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放到“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如果你这时还能做到“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你远远超越了“射”的这一技巧层面,达到了高度自由的、与天道感合的审美境界。同样庄子借伯昏无人的话对这种境界作出了评价:“不射之射。”成立英疏曰:“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由此可知,所谓“不射之射”就是无心于“射”,也无心于“矢”,这就是“忘”,就是创作的自由。庄子在其他篇章中还多次提到“忘”这个概念。他在《外物》篇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达生》篇中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这些论述同样表明,“忘”就是对“技”的超越,就是对“技”所依赖的各种媒介和工具因素(“荃”、“蹄”、“言”)的超越。只有做到了“忘”,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创造自由(“适”),才能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才能有绝妙的构思和更高的创造自由的精神世界,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书法艺术家。
参考文献与注释:
①《伊安》篇,[古希腊]柏拉图著。
②⑩《庄子?养生主》(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关注文。
③《画学心法问答》。
④《书学捷要》。
⑤《庄子?达生》(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关注文。
⑥《艺术原理》[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出版,第二七页。
⑦《历代名画记》卷七。
⑧《苏东坡集》前集卷二十三《书吴道子画后》。
⑨《徐文长集》卷二十《玄妙类摘序文》。《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四月出版,第四九三页、五五二页。

*****************************************************************************************************************

书法的艺术:在书法中品味人生与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作者:匿名 来源:天津北方网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体,几千年几经演绎,其意义不局限于某一种交流途径和传播,而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它与人生在本质上有紧密联系,这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书法能启迪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



  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它具有简约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它以简驭繁,简约中蕴含无限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典型地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特色,凸显着东方人的思维形式。那一幅幅浓淡相间、铁划银勾、纵横交错,满纸烟云的书法作品,简直就是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在创作者的心中,那黑白相间、张弛有度、逶迤而出的就是人生的轨迹。打开心灵之窗,走进那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书法,除了可以领略作者的志趣追求外,还可以听到命运的阵阵呐喊。



  在众多流芳百世、承载人类文明的书法中,有人选择篆书的凝重圆润,有人喜欢隶书的古朴率真,有人欣赏魏碑的遒劲浑厚,有人效法楷书的端庄严谨,有人心悦行书的流畅温和,有人追求草书的自由豪放,有人崇拜甲骨文的古拙简约……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汉字的结构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各部分比例得当,整体章法和谐,是书法大开大合布局的需要。人生各阶段要缓急有度,松弛得当,取舍有度,言行得体,这样的人生才会和谐。当我们八小时以内工作时,就应全副身心去投入,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做到“密不透风”;当我们休息时,就应该彻底放松,轻松地娱乐、活动、锻炼身体,做到“疏可跑马”。只知道工作,成为工作狂,让自己的思想精神过于紧张,总有一天会倒下;如果我们太闲适,玩物丧志,一无所长就得不偿失了。人活一生,要工作,也要放松、娱乐,工作是为了贡献社会,娱乐是为了放松自己。要工作才能体现人活在世上的价值,要娱乐才能体味人活在世上的乐趣。



  书法的简约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只有墨色、线条和章法三元素,其表现力的丰富性却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在色彩上,可以浓淡枯润,以黑间白,以白当黑,墨分五彩,变化无尽。它在线条上,可以动静结合、张弛相配,或似翔鹤,姿态万千,神韵无尽。它在章法上,如音乐节奏之丰富,可以疾风暴雨,可以牧笛悠悠。一幅作品之中,线条的变化、墨色的变化、章法的变化,加在一起,会组合出多少种变化来?因而,千人千字,千字千面。书法的这种形式简约内容丰富的特征,与人生何其相似。人生也就是衣食男女几种生活元素,但能变化出多少生活内容和人生结局是谁也说不清的。



  古人云:心正则字正。由此可见,古人早就指出了书法与做人的联系。俗语云:“字如其人”,品字者其字格调即高,豪放者其字心定不拘,超脱者其字不染尘俗,飘逸者其字灵动空净,书生字有书卷气,王者字有帝王气,如毛泽东的书法:浪漫潇洒、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取法怀素、张旭等);朱总司令书法:大度、开张、气势逼人(取法黄庭坚);周总理书法:中正、含蓄、内敛、厚重、雍容华贵、含而不露(取法颜真卿);叶帅、董必武书法:文气、儒雅、中正、平和(取法唐楷);郭沫若书法:风流倜傥、洒脱、古朴(取法汉碑)。不一一而举了。按此说来书法和作者个性基本吻合,不也就佐证了“书法如其人”吗?书法是人生心境的外露,气质和性格的展现,故有笔迹学,从笔迹推断和鉴测人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等。字品即人品,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独特品性。



  书法是澡雪人的精神品质的艺术。它是人超然物外的修炼,提高心智素质的运动。它是人去浮躁育静气的最佳手段。人生必须“每临大事有静气”,政治家心有静气,临危不乱;运动员心有静气,临场发挥出色。所以书法是中国历代政治家们一致的修身养性的艺术。据说,现在国内的不少教练员,已把书法作为运动员的日课。其实,静气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如今的世界,浮躁风行,尘土飞扬,能守住心中的一分宁静,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书法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



  因为中国书法的独一无二,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生命玄妙的精神与渲染,它表现出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书写着神秘的占卜,其运笔及结构成了最早的书法,用它特有的游玄之境道出了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未知。不同时期的书法又无一例外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刘熙载说:“秦碑力动,汉碑气厚,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默,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这就是时代特征的定格。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元书尚态,不一而足,书法的风格特色是一个时代深层次的特征表象之一,所以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



  书法中“人”字是很简单的,但大道行简,写好这个字对练书法的人来说是很难的,写“人”字一撇时,用笔要徐涩顿挫,以曲写直,不断蓄势,这恰似人生悲欢离合,运数起伏跌宕,流转不息,所以告诫人生如身处贫困、渺小、卑微之境,要有静心和耐心,柳暗花明之事终将到来;如处荣华富贵之境,要从从容容,朴实自然,不要傲慢张狂,要有平静心和平常心。“人”字的一捺书写时伸展舒畅,底蕴充足,还要在知进知退中善用藏锋,这就要人听天命、尽人事、知进退,上善若水,度年如日,滴水穿石,这样,才能品味人生,禅意人生。



  书法的玄秘还与宇宙万物同道同法,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及音乐的吹打之声,顿悟笔法的龙蛇翻转之妙,观看公孙大娘舞剑,方知书法的精髓,怀素观夏天云层变化,及得“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意趣,黄庭坚见船夫划桨而启发得到书法的神韵。所有这些,见证了书法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让人领略自然之美、美在自然。



  书法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给我们的人生增加更多的乐趣。每逢喜事,当你高兴的时候,书法会给你助兴,心融意畅。当你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你一拿起笔心中就只有黑白世界了,什么忧愁苦闷一概烟消云散了。



  “平心静气看浮尘,修身养性忘物我”。书法以它的永恒、自然、禅意、玄妙和神秘使我为之钟情。一壶茶、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让我品味了人生的富足而又与众不同。



(来源:天津北方网)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转】对书法用笔和线条空间的认识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书论精粹】-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