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2 - 李斯(?—前208年)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五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李斯(?—前208年)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
發表主題: 李斯(?—前208年)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五 7月 11, 2014 4:40 pm

李斯(?—前208年)


--------------------------------------------------------------------------------



泰山刻石 上海书店藏整幅拓本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泰山刻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泰山刻石(安国北宋拓本)各纵27.8厘米 横14.3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来自上海博物馆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影印本)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李斯(?—前208年)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9:36 pm




2 - 李斯(?—前208年) Yishan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2 - 李斯(?—前208年) 1
2 - 李斯(?—前208年) 18
峄山刻石(局部)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5][34][36][37]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资料参考西安碑林博物馆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李斯(?—前208年)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9:38 pm

2 - 李斯(?—前208年) 1
2 - 李斯(?—前208年) 18
《会稽刻石》仿刻本(选页)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释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公元前210年(始皇37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宣扬功德,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此即《会稽刻石》。
  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由于各种原因,原碑已失或磨灭,原址考证多争论。据载南朝梁时,竟陵王子良守会稽,登山见碑,曾使主簿范云读之。宋人姚宽(字令威)《西溪丛语》云:“予尝上会稽东山,登秦望山之巅,尽是黄茅,并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上无字迹,后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中开,一碑插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仅隐约可见,其为大篆小篆,均不可考。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亦不能插于石中也。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其非伪碑可知。”据此可知此碑在梁朝以前,似乎文石无恙,宋绍兴以前,字虽泐但刻石犹在。
  现存的会稽刻石仿刻,为元至正初年(公元1341年),绍兴路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摹本,摹勒于府学稽古阁( 今绍兴市稽山中学)。碑高230厘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字数也不全一致。石之背面亦为徐铉所摹之《峄山刻石》。清康熙年间,《会稽刻石》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闰四月朔,郡守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重勒,刘征刻,立于原处。现移于大禹陵碑廊。
  其字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但原石几经翻刻,仅有结构模样,因太偏于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
【资料参考】:秦刻会稽碑考释
□李铁华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与此同时实行了“书同文”,将以先秦石鼓文、籀文为母体的秦系文字删繁就简,用新整理和规范了的小篆体作为通行全国的正规字体。由李斯、赵高、胡毋敬作《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种字书,凡三千一百字,颁行天下,为统一汉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无疑是利在当代、功垂后昆的大事情。遗憾的是,秦传至二世便解体消亡,所传文字亦不复再见。值得庆幸的是,秦始皇巡视天下,留下了《泰山刻石》、《琅玡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由李斯亲笔撰写的刻石文字,虽然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仅为《泰山刻石》、《琅玡刻石》两种残碑拓本,以及宋代徐铉的几种摹本,毕竟还可以知道秦小篆之面貌,岂不也是文字之幸?秦以前的文字,由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我国古文字的偏旁多有不同,存在多种写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同一作品的同一文字,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上下左右可以任意挪动。秦小篆的最大好处是所有偏旁只能是一种形体,并规定了形旁在形体中的一定位置,而且不得代用。由于小篆将每一个字的偏旁、形体、种类、位置一一作了规定,故书写时的笔数自然得以一致。这对汉字的定型、规范和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了汉字的顺利演变,最终以楷书延续至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这便是《会稽刻石》的由来。司马迁还将原文记录在案。南朝梁时,竟陵王子良守会稽,登山见碑,曾使主簿范云读之。姚令威《西溪丛语》云:“予尝上会稽东山,登秦望山之巅,尽是黄茅,并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上无字迹,后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中开,一碑插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仅隐约可见,其为大篆小篆,均不可考。不知此石果岺石欤?非始皇之力,亦不能插于石中也。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其非伪碑可知。”其说甚善,此非伪碑,当为《会稽刻石》。时至今日,想文已剥蚀,不知石可安在?元至正初年(公元1341年),绍兴路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摹本,摹勒于府学稽古阁,石之背面亦为徐铉所摹之《峰山刻石》。清康熙年间,《会稽刻石》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闰四月朔,郡守李亨特以申屠氏本重勒,仍置阁中。此次复制,与《金石大字典》收录的徐铉摹本亦即申屠本已有不同。徐铉本和《史记》所录均为“德惠修长”。《史记·索隐》:“修亦长也,重文耳。王劭按张徽所录会稽南山《秦始皇碑文》,‘修’作‘攸’。”复刻时从王劭说,“修”已改作“攸”。又《史记》:“追首高明”,《史记·索隐》:“今检《会稽刻石》文,‘首’作‘道’,雅符人情也。”复刻本与曾国藩《精选经史百家文》所录皆误作“道”。《史记》收录的是正确的,按,追,追求,追寻也;首,首先,第一也。《史记·陈涉世家》:“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可见“追首高明”是歌颂秦德的赞美词。“首”变作“道”,仍辨者为石花所误。《史记》:“率众自强”,复刻本同。《史记·正义》:“碑文作‘率众邦强’”,当从之。《史记》:“内饰诈谋”,复刻本同。《史记·索隐》:“刻石作‘谋诈’”,亦当从之。盖因《史记·正义》与《史记·索隐》的作者必当见过原刻,故有刻石原作之说。《史记》:“黔首斋庄”,《精选经史百家文》与各种摹刻本皆作“黔首齐庄”。按,斋、齐两字古可通,然其义还是有区别的。余以为当从《史记》所录。“黔首斋庄”可解为百姓庄重、恭敬。大禹陵摹本与《史记》所录“贪戾慠猛”的“慠”字,《说文》不见。汪仁寿云:“《说文》有傲无慠,前哲云慠则傲之异文,然依碑文,秦已有从心慠字,不保仓颉无此字也。后汉书《崔骃传》‘贵者慠’,亦当有所据耳。”慠、傲同义,此为偏旁多形又一例。“慠”字当不误。《会稽刻石》“阴通閒使”的“閒”字,时代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曾国藩《精选经史百家文》作“闲”,昆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曾国藩纂《全注全译经史百家杂钞》作“间”,按,閒、闲、间三字,定义不同。上古没有“间”字,后人把“閒”写成“间”,用的人多了便约定俗成。“间”,读若艰,而读“闲”的字,才能写成“閒”,然“闲”的本义是栅槛,故“閒”和“闲”也不通,只有在“空闲”的意义上才可以写成“闲”。因此,在“阴通閒使”的句型中,不能写成“阴通闲使”,更不能写成“阴通间使”。“閒”的意义是离间,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信秦之閒”。“閒使”即从事离间活动的使者,犹今之间谍。
  1989年,摹刻的《会稽刻石》移置于大禹陵碑廊。余细察拓本,虽与《峄山刻石》一样,都是徐铉摹本,但经过多次复刻,字形变异甚多。与宋拓《泰山刻石》和李斯所书重器《新郪虎符》、《阳陵虎符》及秦斤、秦权、秦量、秦诏版等正宗秦文字相较,现存《会稽刻石》的字形,不正确乃至伪误的铭文多达四十余字(详见2007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拙作《秦碑考临》第三卷)。其中“男”、“义”、“宣”三字皆为一字二形,完全不合秦“书同文”的规矩。秦小篆的字体至唐宋,已经演变为线条瘦细的“玉筯篆”,大禹陵摹本只存秦小篆的形体结构,与《泰山刻石》线条凝重、笔力雄强、端庄威严、雍容朴厚的独特书风,已相去甚远矣。究其原因是唐宋以降,历代书家皆不知李斯作书的工具并非尖锋毛笔。余在研究故宫博物院石刻馆珍藏的国宝先秦石鼓文时发现,石鼓铭文与秦刻七碑的文字皆为短锋扁笔所书,这有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法律问答简》可佐证。倘用毛笔藏锋书写,很难做到几千字线条划一,更不可能达到唐张怀瓘所评说的“画如铁石,字若飞动”(详见1994年6月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拙作《石鼓新响》书艺篇)。
  所传《会稽刻石》只有始皇诏,而无二世诏。其实,《会稽刻石》当二诏皆具。《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并同时收录了二世诏全文。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关于《会稽刻石》注云:“此二颂,三句为韵。其碑在会稽山上,其文及书皆李斯,其字四寸,画如小楷,圆镌。今文字整顿,是小篆字。”张守节的这段文字记述了《会稽刻石》的地点、字形和铭文的大小。若非亲眼目睹,不可能如此明晰。足见《会稽刻石》是秦刻七碑中规模最大、镌刻精细、端严华美、气度恢宏的精心之作。
  故乡绍兴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倘若没有文化这个灵魂,端无今日之成就。有鉴于斯,余由衷希望家乡企业界的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把《会稽刻石》重新树立于会稽山上。它不仅可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供后人学习瞻仰楷书母体的真实容貌,了解秦文字的古劲厚实、端庄威严。这同样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垂后昆的好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作者系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中国秦文学会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附作者《秦会稽刻石铭文校释》:
  始皇诏: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邦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閒使,以事合众,行为辟方。内饰谋诈,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滛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二世诏: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李斯(?—前208年)   2 - 李斯(?—前208年)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9:40 pm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作品欣赏】↑TOP
2 - 李斯(?—前208年) Taishanx
2 - 李斯(?—前208年) 1
2 - 李斯(?—前208年) Langyax
2 - 李斯(?—前208年) 1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李斯(?—前208年)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您的第一個論壇>:【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回收站】 :: 【书法资料库】: :: 先秦 秦汉-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