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德州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被李希烈缢杀。
颜体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774年(唐大历九年)三月,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与部属李萼、陆羽、释皎然、陆士修、韦介等人聚会饮宴,席间吟诗,每人依次各作两句,相联成篇,是为《竹山堂连句》。后传为颜氏书录,时颜氏66岁。
此书原装裱形式是整幅,后割裱成册,几近百衲,章法已破。颜氏书法一般都是横画细,竖画粗,雄强博大,气势磅礴,楷书墨迹首推《自书告身》,清雄严谨。而此书横、竖用笔毫无变化,无粗细之别,千篇一律,拘滞平板……然而册后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两行,却是绍兴御府故物,可知此册裁减最迟不晚于绍兴时,但非颜氏墨迹。至于是唐人还是宋人的临本目前说法不一。
本拓本为绢本,15开,各开纵28.2cm、横13.7cm不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竹山连句,题潘书。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鲁郡公颜真卿叙并书。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真卿)。万卷皆成秩,千竿不作行(处士陆羽)。练容飡沆瀣,濯足詠沧浪(前殿中侍御史广汉李萼)。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前梁县尉河东裴修)。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推官会稽康造)。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评事范阳汤清河)。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条桑(释皎然)。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河南陆士修)。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河南房夔)。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粲)。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颜颛)。鱼乐怜清浅,禽闲喜颉行(颜须)。空园种桃李,远墅下牛羊(京兆韦介)。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洛阳丞赵郡李观)。境幽神自王,道在器犹藏(詹事司旦河南房益)。昼歠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河东柳淡)。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阳(永穆丞颜岘)。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述上)。会大历九年春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