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黄庭坚书论释读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黄庭坚书论释读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
發表主題: 黄庭坚书论释读    黄庭坚书论释读  Empty周六 1月 03, 2015 2:09 pm

黄庭坚书论释读

黄庭坚书论释读(一)

【原文】

《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2)可以学书矣。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
  (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居柳下,谥惠。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
 《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解读】

黄山谷借周公孔子有过而不害其圣、鲁男子“闭门不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指出世人学《兰亭》之弊进而说明学习书法,重点在学古圣贤之精神实质,而不应过分拘于形迹。



黄庭坚书论释读(二)

【原文】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1)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2)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3)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注释】

(1).书法史上,《东方朔画像赞》有二:一为晋王羲之小楷,二为唐颜真卿大楷;此处及《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即“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都是指王羲之书法。

(2).《瘗鹤铭》:南朝摩崖石刻,《中兴颂》:即唐颜真卿书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秦始皇及二世诏版:秦朝为了统一度、量、衡将诏书刻于器具上字法相对自由的小篆文字。
 (3).杨少师:即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徐常侍:即宋代徐铉,字鼎臣,江苏扬州人。擅长小篆,累官至散骑常侍,故世称“徐常侍”。

【译文】

苏轼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近人能够兼二者之长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要领根本应这样。正像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解读】

黄山谷在这里引用苏轼观点并历代名家法帖辩证的阐释了字法中疏密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指出唯有专心读帖才能体会到书法的奥妙。



黄庭坚书论释读(三)

【原文】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注释】

(1)《孔子庙堂碑》: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撰并书。虞世南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乃王羲之一脉嫡传书家。
  (2)墨池笔冢:墨池,洗笔和砚的水池。书法史上著名的墨池有三处。河南陕州有汉代张芝墨池,浙江省绍兴县有晋代王羲之墨池,江西临川也有一处传为王羲之墨池。笔冢,据《书断》记载,隋朝智永和尚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毛笔头写坏十瓮,每瓮都有几担重。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译文】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有利于作品妍美,但往往容易左部工整而右部参差无法度。古人书写《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用淡墨临摹一遍,这样大概能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运笔蓄势。如果是浓墨临摹,仅仅是得到了玩弄毛笔的趣味罢了。今人只见到了浓墨帖本用笔收笔蓄势,笔画无露锋芒,所以用写旧了无锋颖的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最先作书时也是锋颖锐利,这恰是没有留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能够心手合一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解读】

这段强调了科学的读帖、科学的笔法与墨法在学习书法中的的重要性,有无“锋锷”是用笔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首要地在于能否心手合一,自如地、正确地用笔,其次则是要用功练习。用今天时髦的话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书法学习,勤学苦练。

黄庭坚书论释读(四)

【原文】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1)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注释】



1.元常:汉末书法家钟繇,字元常,河南人,官至太傅,故世又称“钟太傅”。逸少: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钟、王二人为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贡献,钟繇整理了雏形的楷书,为“楷定”做了铺垫;王羲之在钟繇整理规范的基础上定型了楷书,故世称“楷以钟王为祖”。传世的钟繇楷书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王羲之楷书代表作有《东方朔画赞》、《黄庭经》等。钟繇楷书“平画宽结”,有隶书遗留笔意;王羲之楷书“斜画紧结”,定型了楷书。



【译文】



 大凡作书法要拙多于巧。现在的年轻人学习书法,就像新娘子梳妆打扮,百般装饰,到底时缺少贞女烈妇那种自然而然的端庄稳重气质。
  学习书法者要胸中有道德和义理,再广泛吸收、领会和实践圣贤哲人的学问和教导,书法作品才能高贵。如果他心灵中没有法度,即使笔墨不逊于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庸俗的人罢了。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处世什么都可以做,唯独不可庸俗,一旦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解读】

黄山谷指出了当时年轻人学习书法的一些弊端:装饰取巧而违背自然之理;胸无点墨而玩弄技巧。山谷老人列举的这些弊端,真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我们当今书法界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各地的书法圈总有那么一些人,凭借入几次国展、甚至省展,自以为是的情况广泛存在,这些功名荣誉没有成为修养之方便,反而助长了其骄傲自负之作为,言行举止庸俗不堪,有辱斯文,不但令同道而且令外人厌恶,辱没了书法家之名。书法本来是一门个人爱好和修身养性的学问,为的是能帮人明事理、止于至善,而为成圣之法门。过于沉溺而变成为荣耀自我、窃取名利、绊倒他人、阻碍成圣之屏障,当今的书法家不得不深察反省。

黄庭坚书论释读(五)

【原文】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1)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注释】

1. 双钩回腕:

双钩,也叫“双苞”,是用食指和中指勾住笔管的一种执笔方法。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指,其要实指虚掌,钩压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压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揭着,小指或蜷缩于手心或抵在无名指下面。这里所说的回腕,并非清代何绍基那样掌心向内,肘筋反纽,逆生理顺性的回腕法。而是指唐代所提倡的一种执笔法。黄庭坚《山谷论书》讲“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 明董其昌《容台集-论书》亦云:“唐人书皆回腕”。唐代的执笔法大概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谈到执笔时的状态:“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拳虚,拳虚则运用便易。”

【译文】

 写字有笔法,就像禅诗中有“诗眼”一样,具有把握诗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诗。凡学习书法,要先学会用笔。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回腕执笔法,掌要虚,指要实,用无名指抵住笔管,这样才能有力。古人学习书法不全在于临摹,他们还将前人的书法作品张贴在墙壁上,观摩到心领神会,那么,下笔就会得心应手。学成书法后,还要加强自身学养的提高从而除却世俗之气,然后进行书写,成为别人学习的范本。大凡学习书法要熟读魏晋书法作品,心领神会,自然能明白古人笔法了。想要学习草书,须精通楷书,知道笔法和字法向背顺逆的道理,那么,就会懂得草书用笔和结字法则,写草书就不算难事了。

【解读】学习书法要善于掌握其中诀窍,方能事半功倍。书法以用笔为最,要科学执笔,正确用笔;其次要学会从读帖中揣摩法度;再次识笔势往来和字法聚散向背关系。









黄庭坚书论释读(六)

【原文】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二处(1),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2)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3)

【注释】

1. 二处:两方面,这里指古人书法中肥笔与瘦笔,即笔法中的的按与提。

2. 今人学书,肥瘦皆病:指北宋初书法学习者学书不得法,肥瘦皆病源于对笔法的误解,正如书法家米芾所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3. 年高手硬,心意闲澹:这里指的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时间的积累和心性的有效修为,而非单纯的年龄的增长。

【译文】

肥腴的笔画要有硬朗劲健的感觉,瘦硬的笔画要有饱满温润的感觉。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笔与瘦笔都有毛病,不但如此,还常学别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楷书要如快马入阵,有草书的爽快,草书要出规入矩,有楷书的法度,这是古人书法的妙处。书法的工拙虽然因人而异,但毕竟阅历深厚、笔法娴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进入精妙之境。



【解读】

黄山谷以辩证观念查看了书法中的肥瘦辩证关系,对比了楷书与草书在用笔速度变化中的辩证关系,还有书法工拙与人心修为的辩证关系。这三种关系既是山谷老人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也是针对当时书法学习的弊端。这正是北宋初名人流行书风对书坛负面的影响。正如宋初欧阳修所说:“书之废,莫废于今……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李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宋绶作参政,倾朝皆学其书,号曰‘朝体’。韩琦好颜书,士子皆学颜。及蔡襄显,士庶皆学之。王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学子士人学书心怀功名利禄,急于求成,所以不能心意闲澹入书法妙微处,因而也难以静心来体会到这些高妙的辩证关系。故掌握用笔肥瘦、结体真草等技法工拙之后,更需年高手硬的心性修为,方可入书法真谛。





黄庭坚书论释读(七)

【原文】

 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1),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试宣城诸葛方散笔(2),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同功矣。

【注释】

1.戎州:隋唐唐时州名,今天四川宜宾市及其附近属地。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为叙州。

2.散笔:又称为“散卓笔”。大抵笔毫长一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宋代制笔名家宣城诸葛氏以擅长制作“散卓笔”而著称。

【译文】

我在贵州南部时,没太感到字写得绵弱无力,后来到四川宜宾,见以前的字大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勉强可以。现在才悟出古人沉着痛快这句成语的道理,但很难做到成为古人的知音。
  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我试用了宣城人诸葛方所制的散卓笔,觉得笔意和在黔州时所书李太白诗《白头吟》的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百年后如有其他的写法,就是真正理解我的这番话了。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银钩虿尾,是同一种笔法,即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罢了。如果有心要名垂青史与那些书法名家争高低,那末就会与书法艺术史有一样的功绩了。
【解读】

书法要领有二:一为法,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类,其中尤以笔法为根基;二为器,笔墨纸砚之类,其中笔为首。因而古人注重用笔,而工具与法度共生,工具的差异和法度的区别互相影响。关键是法度和工具的熟练掌握。因而这段文字中,山谷老人特别强调了毛笔和笔法,并提及了用诸葛散卓笔与太白笔法的异同,而诸种笔法的实质则是心手无碍,熟练地掌握笔性和笔法。


黄庭坚书论释读(八)【原文】

幼安弟喜作草(1),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2),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3)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4),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5),计遂不得复知醉时书也。

【译文】

幼安弟弟喜欢草书,向我求教笔法。我的书法本来无法,但见世间万物,犹如蚊蚋或聚或散,全然不放在心上,所以不择笔墨,遇纸就写,写完就算,也不管工拙与别人的评价嘲笑。就像木偶,能随着音乐舞蹈,观众都赞叹木偶的神奇,然而演出一结束,木偶依然是木偶。幼安能明白我的话吗?我寄居于开元寺怡偲堂,因为常见江水山峦,所以每逢在这里作草书时,像得江山神助一样。而张旭、怀素,得于酒力,故书能通神。我不饮酒,匆匆已五十年,虽想把字写好,但纸、笔、墨不佳,用笔也处处不顺,看来还是要像张旭、怀素那样喝醉了酒才行。

【注释】

1.幼安:历史上有西晋书法家索靖字幼安,南宋诗人辛弃疾字幼安,此处指的是黄庭坚的内弟黄幼安。
  2.蚊蚋聚散:蚋,音rui,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通俗文》云:“小蚊曰蚋”。此处比喻世间万物,如蚊蚋一样或聚或散。

3.坐:由于、因着。

4长史:即唐代书法家张旭,官金吾长史,其人醉后作书状似癫狂,故世称“颠长史”。狂僧:即唐代书法家僧人怀素。二人皆善草书,书时状如癫狂,故后世并称其“颠张醉素”。
 5蹇蹶:音,jianjue;《说文》云“蹇,跛也。 蹶,僵也。” 蹇蹶意为,步履顿跌不畅。

【解读】

书法当师法自然,此为道;书写工具亦当佳美,此为器;法度当纯熟乃至自由自在之境,此为法。得此,方可成佳作,此为象。道、法、器、象,乃艺之四维。颠张醉素黄山谷,得之于此。









黄庭坚书论释读(九)

【原文】

晁美叔(1)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邪?”(2)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注释】

晁美叔:晁端有,字美叔,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与苏轼为同榜进士,工诗善书。
  优孟、孙叔敖:优孟: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孙叔敖:春秋楚国国相蒍氏,名敖,字孙叔,曾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楚相孙叔敖死后,优孟曾着孙叔敖之衣冠讽谏楚王,使楚王改变了对孙叔敖子孙的做法。

【译文】

晁美叔曾在背后议论我的书法只有韵趣罢了,至于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一笔也没有。有和我关系挺好的人将此语传到陈留告诉我,我笑着说:“如果晁美叔的书法与王羲之相似,那么扺掌谈笑演得很像孙叔敖的那个优孟,就能是孙叔敖了吗?”过去曾有一位叫丘敬和的人,模仿王羲之书法,笔意还算润泽有韵味,只是为法度束缚,不能跳出王字樊篱。我曾经赠给他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晁美叔同意我的论点吗?

【解读】

文人相轻自古亦然,晁美叔背后议论黄庭坚的书法中我们再次得到确证。当今书法圈更为背后相轻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在黄庭坚的谈笑辩驳中却透露出其书法取向,自成一家。这对书法学习有重要启示,是一味停留于临摹逼真古人之形态,还是以古人之精神学古人,脱胎换骨孕育新风呢?黄庭坚学习书法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书法不但要学古人形态,更要学古人之精髓,这才是真正的逼真,法古为的是开新。

黄庭坚书论释读(十)

【原文】

往年定国常谓予书不工。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字自不按古体,唯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注释】

定国: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书画家,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为时人所敬重。与苏轼为好友,因“乌台诗案”牵连贬至广西宾阳。著有《随手杂录》、《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清虚杂著补阙》等。

【译文】

以前王巩经常说我的字不够精到。书法精到与否,大可不必计较,但今天看来,王巩的话,还是不错的。大概书法中不得笔,就像禅句中没有诗眼,未能理解禅宗妙理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得。古人有诗说道:“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写字并不学古人法帖,只讲求摆弄字势结构,都不得用笔之奥秘,因此,学书法的人学起来觉得比登天还难。凡学书法,当先学双钩执笔,以食指、中指叠放,捏紧笔管压在无名指上,执笔要高,让腕随自己心意自由转动。然后审视他人法帖的风格韵调,那么,就不必担心学书难了,长期坚持,日后定能自成一家之法。

【解读】

山谷老人借王巩的话,再次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其中也包括执笔法),山谷所理解的工与不工与当时一些人所理解的是有明显区别的,黄庭坚所讲的工侧重的是要“得笔”,把握古人笔法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字法结构的工整和形似。这里山谷借诗歌再次宣告,山谷学书,乃是以“自成一家之法”为旨归。这正是从宋初欧阳修到苏轼再到黄庭坚三代书法人追求的共同目标,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从“取法”到“取意”书风的转变。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黄庭坚书论释读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书论精粹】-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