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
發表主題: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六 1月 03, 2015 2:27 pm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作者:sosola )


  这是老庄在天涯论坛看到一篇关于书法的好文章!转过来与朋友们共享!



所谓现代书法,本人是看不上眼的,所以速成不成的根本不予考虑。至于古典书法,很多人尽其一生精力而无所成就,令人叹息。之所以劳而无功,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诀。自古而来,运笔之法便私下秘传,结果最后近乎失传。在下不才,但鸿运当头,偶然间悟得笔法秘要。从此习书无往不利,古典书法之难题库迎刃而解。
  
  奈何世人多得少知足,不肯低身求教,遂少人可传。更兼学人根性愚钝,一时遽难了悟,遂罕有人信。今上天涯开贴,愿授笔法速成之秘笈与有缘之人。
  
  所谓速成,乃就终生无成而言,并非朝发夕至之意。依在下之法,十年可期大成,六年即便可观,三年便小有成就。然其中道理并不繁杂,数语即可。不过众人问题不一,需要因人设教。所以希望探究古典笔法者,可贴上自己近期作品,在下可因病与药,指点迷津。


哈哈,没想到竟然有人信以为真!
  按理说四个月写成这样应该算不错了,但实际上如果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写四十年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今人学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点画的形态,却不知道点画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头护尾,小心翼翼……,写得苦不堪言。
  书法本笔墨流淌之事,奈何现在皆成刻意造作之苦差,所谓初学和高手之间的差别,不过是开始造作与熟于造作之差别而已。
  具体到这个小朋友嘛,建议先把书法班退掉,如今老师皆是谋财害命之辈(害人慧命!)。
  然后从墨迹入手,先不要学碑刻。其次字不要写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当然笔也要换个小点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庄:说的有意思)
  或有人问:写快了就不像啦怎么办?
  答曰:不像没关系。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08 13:25


  烂板桥兄的作品我看过了,跟前面那幅作品正好两个极端:上面的过于拘谨,而你的作品过于随意了。
  但是先肯定一个优点:写字有节奏感!大概喜欢音乐吧?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先解决最基础的:不要在宣纸上写字!换成手工毛边纸好了。如果银子宽裕,用绢也成。
  宣纸是明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书写纸张,而大部分书法经典作品都是元以前产生的。至于明清之际傅山王铎之类,写字都是用绢或者绫,即便明四家用的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宣纸。纸的事情我们暂不多谈,你知道现在的宣纸不适合写字就成了。
  除了换纸之外,你也应该先从三五公分见方的小字写起,现代人的作品能不看就不看,找个古典作品每字临上几十遍。以你的天分,自然能发现古典作品内涵的节奏。祝你成功!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08 13:27


  顺便再提醒烂板桥兄一件事:把你那长锋羊毫先放下,找支贵一点的狼毫来写字。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09 21:21


  原来天下大乱不是小朋友,呵呵。没有参加书法班更好。
  每天练字一个小时是个不小的量了,靠意志力坚持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能找到书写的乐趣。
  这个乐趣既在最后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在于书写的过程。那么,应该重视你自己身体的感觉,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1 14:58


  一、当代人的东西最好别学,虽然学起来见效很快,但最终结果也不外是美术字。
  二、欧阳询的东西先别学,尤其不要学《九成宫》,那是个高段位课题,以后再说。
  三、碑刻先不要学,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先从墨本入手吧。
  隋唐墨本挺多的,好比智永千字文、《大字阴符经》、《文赋》等等,都是入手的好门径。虽然上手慢一点,但是方向正确对于长远发展很重要。当然,如果只是玩玩就无所谓了。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4 20:10


  补充一下对寒江雪钓朋友的评议:
  所谓写得太慢,不是说你的运笔速度慢,你的运笔很利索,而是说你的每个笔画之间缺少自然映带。
  从作品上看,你的书写习惯是写完一个笔画,再重新起笔写下一个笔画。这种写法象拳击,打完一拳,收回来再打一拳。
  米芾的写法是,由合理的动作将不同点画连贯起来。往深了说,米芾在每个位置都能发力,但是他未必处处发力,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即便是不发力的地方,他也含着一把劲。(庄;要注意这个问题!)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5 08:50


  井沿兄的字已经相当不错,颇有古风。只是对于王门一脉,虽曾经用功,但仍稍有隔阂。
  用笔很流利,这是优点要坚持,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流利会变成油滑。对于你来说,反而要求能停住。你观察一下圣教序,看看里面的字在什么地方打住!也就是说,放得开之后,还要拢得住。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拢不住,就没有蓄力的过程,没有蓄力,发力也不会充分。发力不充分而追求书写速度,就变成油头滑脑。
  也就是说,你要把古帖里面的字重新拆解,看看每个字里面到底有几跳,是大跳还是小跳,每个跳的起点在哪里,跳往哪个方向,用什么样的用笔方式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跳……。主要靠自己领会,因为即便看别人做动作,动作太快,也不容易看不出门道。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5 08:52


  最后一句写错了,应该是“也不容易看出门道”。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5 13:31


  楼上的笔墨感觉还是不错的,只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前面已经说过,不得已再重复一遍:
  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长锋羊毫,(庄:高见!)至少写元以前的东西不要用羊毫。工具很重要,所谓善书不择笔,是说在当时毛笔类似的时候不挑笔。我们现在的毛笔,跟唐宋都差别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羊毫之外,紫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纤做的,所以选稍贵一些的狼毫。
  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点是可以的。其次要纸上要折格子,你仔细观察一下,《书谱》原文就有折线。再一个别用宣纸练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洁的一点的纸,好比手工毛边就不错,又便宜。正式创作的纸,或者用绢,或者用老宣纸,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就是麻烦一些。
  3、你的独特问题在于:形抓的太不准了。虽然我们不求形似,但外形还是要神似才对。估计你临帖的时候是一路抄下来的,其实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突破。每个字都写上十几遍或者几十遍才对,这样学习反而更快。先找书谱一页,或者一句话把它写像。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5 20:38


  繁一提到的古人使用纸笔问题,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书者认为这是个低级问题,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个高级问题,所以值得单独谈一下。
  
  先说纸,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丝织品,也就是常说的竹简、木牍和帛书。经典的“典”就是双手捧着一排竹简的样子,而“经”就是编排竹简的绳子。但竹简太笨重了,而且绳子断了容易次序错乱,帛书太贵重了,一般人用不起。
  汉代开始,聪明的中国人开始用废弃的麻造纸。值得学书者注意的是,几乎在发明造纸术的同时,中国人发明了涂布技术。所谓涂布,就是在纸面上均匀覆盖一层涂料。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因为竹简和丝织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纤维纸张是凹凸不平的,涂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第二,竹简和丝织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纤维纸不够致密,墨水会渗透到疏松纤维之间的小空隙去,这样就会形成洇墨。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纸面上进行涂布。
  因为要进行这么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纸是很贵的,曾经有“洛阳纸贵”之说,绝非虚言。那么穷人怎么办?怀素家里很穷,否则家里也不会把他送到寺院里面去。他练字用漆盘和蕉叶,这两样东西都是非常光滑。传说中的纸中极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们现在的宣纸恰恰相反。
  怎样才能让纸又光又滑?除了加涂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纸工艺都失传了,默哀三分钟。现在的宣纸,跟古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也不同。古纸用麻、楮树皮较多,而宣纸是用檀树皮加稻草,成本有优势,所以一统天下。古纸有涂布,宣纸一般没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简单的胶矾。古纸渗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现在的宣纸是往平面扩散的。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纸改造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复古代技艺恐怕有很大难度。加工纸技术一般是秘传的,在此不便多说。
  
  其次说笔,笔的问题比纸要好一些,但也比较麻烦。制笔的困难在于材料和技术。
  毛笔从开始就用兽毛,史前时代就有了,所谓蒙恬造笔是误传,大概他改进了制笔工艺吧?兽毛的选材大有讲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黄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马毫、牛耳毫之类都是偶尔为之不是主流。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动物的毛呢?因为它们结构特殊,尖端是箭锋一样的流线型锥状。像人头发就不能做毛笔,因为是直上直下的柱状。它们的毛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细腻、有弹性,换个说法就是刚柔兼备。一支毛笔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刚柔合一,既要委婉细腻,又要起伏自如。现在的毛笔,要么硬得象鬃刷,满纸毛刺,要么软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来。无他,只是化学纤维在作怪。顺便说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们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们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弹性也好。现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软软的长长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为啥呢?因为天气变暖了,而且现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黄鼠狼啊?都是家养的了,脑满肠肥,毛粗肉厚。总之,做笔的毛料很难跟古代比啦。
  再说制笔工艺,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笔分为有心无心两种,现代都有继承,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现在制笔的形制与古人不同。古代的笔,重点放在笔的腰力上,所以笔毫在笔管里面栽得很深,出来的笔锋又粗又短。现在的笔重点放在锋端,栽得浅,出来的笔锋又细又长。其实制笔技术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本。毛笔根部中间为增加弹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开始添加纤维牟利。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开始掺假,这才真的要命。再说兽毛也贵了,一只像样的纯狼毫,大概得两百以上;紫毫更惨,成本呢也得小两百,但是也就写个三五千字。从商业角度看,还是尼龙纤维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个缺点:写不出好字。
  
  之所以大规模应用尼龙纤维和宣纸,跟生活方式变迁也有关系。古人写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后家庭建筑变高,悬挂在墙上的大字开始盛行。而传统的造纸和制笔工艺难以适应大字书写,主要成本居高不下。这时宣纸应运兴盛,也是时代需要。制笔业也开始生产大号毛笔,马鬃鹿毛等长毫都大量出现,当然最多的还是长锋羊毫。尤其清代盛行篆书和隶书的风气也助长了羊毫的流行,现代人开始拿羊毫写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时代的风格恐怕是南辕北辙。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6 13:04


  寒江提到的泥金纸墨色发灰的问题,也是个常见问题。有两种可能:1、墨不成;2、纸不成。
  如果是墨的原因,那么有如下办法:1、墨汁加点水再磨一下;2、加点酒;3、加点明胶;4、加丙烯;5、用松烟墨;6、用鬼子的墨汁(不推荐,死贵)。
  我估计你的问题出在纸上,有些泥金天生不成,多换几家纸看看效果。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7 18:46


  陈沛兄的这幅作品整体看来还成,结构也算工整,运笔也还流畅。但从细节看,却乏善可陈。无他,不通笔法使然。
  何为笔法?运笔之方法,其要点不在纸上的笔墨形态,而在书写者的动作。
  谈动作之前,先要谈到姿势。虽然历代有各种执笔方法,但有个原则不能动摇:指实掌虚腕平。
  1、指实:手指同毛笔要相对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骨头尖部。(庄:这一点我要看一下我的有没有稿错)刚开始可用力掐住笔杆,熟练后可稍微放松。总之不能形成用手指头挑剔笔杆的习惯!
  2、掌虚:正确握笔的姿势,掌心应该有个大约乒乓球大小的空间才合理,手指头不可以握到掌心!
  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稍有夹角是允许的,手掌竖起来是不允许的!
  学书法矫正执笔,相当于学拳矫正身形,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至于动起来之后的要点,以后再谈。
  顺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纸这种“绝配”。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7 22:55


  我并不知道陈兄手指有恙,抱歉。
  但不要难过,有个经典的执笔法或许适合你,不妨一试。
  拿两支毛笔,像拿筷子一样夹在手指中,然后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那支就是正确执笔姿势了。(庄:我可试验一下这方法!好办法!谢谢sosola让我明白了!)
  这种执笔姿势在外行身上很常见,但其实是最古典的执笔法。既然有这么个机缘,我就提前透露出来。它看起来像拿钢笔,其实有所不同。拇指第一关节压住笔杆,不再是用指尖,这样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弯曲。仍然可以达到掌虚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会乱动,所以更稳定。
  如能达到涵养心性之目的,书法已臻上乘,回视所谓名家泰斗之流,哑然一笑而已。



-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19 11:11


  近墨者智的用笔还是比较讲究的,看来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强,笔路介乎黄道周和董其昌之间。很多细节你都写对了,不知道是猜的还是有意为之。
  我估计你是蒙对了,因为你在临摹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有很多常见字的写法过于随意。其实所谓“速成”,其实只是个玩笑。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量是少不了的,而这两个小时应该主要是临摹。(庄;想方设法)
  临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写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动作抽取出来并固定下来。我们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动作。也就是说,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解密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费脑筋。然而这样做收获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书写动作并固定下来,那么怎么写都对。
  我的解说,只是一家之言。我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新一盏寒灯的欧体已经初具规模,但我还是奉劝稍放一下九成宫。九成宫是个太难的课题,不适合入门之用。
  如果喜欢欧体,那么多临点张翰和千字文,可以当行书写,也可以当楷书写。
  其实我们现在很幸运,可以见到那么多墨本。唐代的墨迹很多,先从墨迹入手吧,这样会少走些弯路。



-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0 14:54


  回新一盏寒灯:
  QQ的没有
  硬笔的不会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1 10:06


  先回应一下老欣子,因为当前很多人持类似观点。单就羊毫写魏碑来说吧,清代和近代的确是用羊毫写的多,以苍劲古拙为尚。但当时写魏碑的人,用的什么笔?当初写魏碑的人,写出来是什么效果?我有幸游历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传神。拓片上斑驳苍茫之效果,大多是年代久远风化侵蚀所致。细看石刻上当年书写痕迹,无一例外皆是平滑优雅,定当是硬毫所为。清代近代写魏碑多鼓努为力,其实并非魏碑原貌。而近代和清代的书法,我认为并非古典书法范畴,因此不与立论。
  
  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绝对,但却是基础。此关不过,后继乏力。
  
  好比西窗一雨的柳体创作,便纸笔不合。笔是尼龙纤维,纸是胶矾熟宣。以此两者书写,而试图上追唐人风韵,无异乘驽马而欲致千里,皆不可得也。
  
  或问曰:生宣也不成,熟宣也不成,总不能不用宣纸吧?
  宣纸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纸,最好用二十年前生产之宣纸。奈何其价甚高、其货甚少、其用甚苛,不若还是用手工毛边算了。
  
  前面提到欧体是个难题,其实柳体何尝不是个陷阱?想我当年初学书法,见柳体而欣然生喜,不料数年无功而费。抑学书之不勤?抑天份之浅?其实原因在于柳体容易引发错误的运笔方式。
  
  我们见到的柳体楷书,都是碑刻。柳公权的墨迹只有《蒙诏》(《兰亭诗》是假滴),但《蒙诏》又不适合初学。单纯从碑刻柳字下手,最容易形成刻意绕笔围形的弊病,越写越复杂,越写越不自然,越写手越僵。便面上看来字越写越好,但实际上离古人的书写方式越来越远。因此当前一看到初学者写柳体,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
  
  我小时候写字时崇拜的偶像叫李纯博,写得一手好柳体,获大奖如探囊取物。数十年间隔,近年见到李纯博的书法集,其低劣令我大为诧异。此无他,发展路线错误,虽暂有小成,终妨大业。
  
  至于西窗一雨,尚未到谈及笔法之时,先改正几个基础:
  1、选唐代墨迹作为临帖目标;
  2、用手工毛边纸练习并创作;
  3、写楷书必须要纸上打格子;(庄:哈!好费功)
  4、注重书写动作而不是字型;
  
  如果喜欢柳体,也没关系,其实真正的笔法是相通的,字型好说。你从别的地方了解了笔法,再回过头来写柳,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2 09:19


  先说一下对柳体的评价。丁文隽说“诚旋书,运笔结构,过于矫柔矜持……唐书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则嫌支离,作小字则嫌生硬” 丁的说法也有道理,因为后人就是这样学习柳体的,所以柳体不宜初学。但实际上,柳体运笔非常自然,这个得水平稍微高点才能知道。
  
  其次谈一下唐代墨迹问题,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当作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墨迹包括:
  楷书:无数的敦煌写经、灵飞经、智永千字文、阴符经、汲黯传、自书告身、善见律等等,小楷可以稍微放大临
  行书:朱巨川告身、张好好诗、韭花帖、欧阳询诸帖(以张翰为主、千字文为辅)、鹡鸰颂、祭侄稿、土母帖
  草书更多了,不列。
  其实还有个丰富的“唐代”资源,那就是日本三笔三迹。尤其是小野道风和藤原行成的作品,可以当作唐代作品来看。
  然后再说一下唐人法度问题。晋人和宋人,随意的地方多,所以字写得很洒脱。但是正因为洒脱,后人学来反而难以入门,从《兰亭》或苏米当入手,不是个好办法。唐人恪守规矩,从墨本能观察到规范的用笔,至少不会出大毛病。至于对工具的要求,每个时代都很高的,除了现在,呵呵。这方面只能尽力而为吧,看条件。
  恰如西窗一雨所言,学书半途而废,往往因为不得其门。而不得其门,又因为市上谬说纷纭。沈尹默的书论,恐怕就有些问题,慎之!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2 09:24

  作者:hzf1217 回复日期:2008-12-21 12:10:00
    我喜欢写字,只手头方便时写写.很少临贴,也不在意笔和纸.这样是否会有进步或有什么害处.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这样也很好啊!进步大概不会有,害处也没有。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2 09:33


  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1 18:05:00
    其实所谓的魏碑原貌,并不见得好,北碑一般都是民间匠人所为,随手率意而凿写,再加上风雨腐蚀,形成独特的效果,如果真是原貌,水平反到差的紧.
  ----------------------------------------------------------
  
  北碑一般是民间匠人所为?
  随手刻意而凿写?
  原貌水平反倒差得紧?
  ……
  这些结论下得未免过于草率了吧?
  
  瘗鹤铭的写手是道教泰斗陶弘景、云峰石刻的写手是中原贵胄郑道昭、石门铭记是当地专员王远、摩崖佛经写手是一代名僧安道一……
  元氏墓志乃是皇家墓志,而且北朝与南朝废弃碑刻不同,北方民族向来注重刻石,会随便请劣等刻手?
  北朝碑刻原貌我稍有见识,直下惊若天人,流连忘返,与拓片乃霄壤之别。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3 15:29


  谢谢不存在的黑猫提醒:唐代没有汲黯传,应该是倪宽赞,笔误。顺便说一下,敦煌写经里面的萧望之传和王莽传是楷书极品,可以稍放大临。
  临江生提到的空海执笔法问题,又是一个重量级问题,稍微多费几句口舌。执笔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近现代人的曲解使得它更加晦暗不清。
  唐代韩方明提出秘传执笔法为双苞,认为普通的单苞不是上乘笔法。孙晓云女士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双苞就是拿食指中指两个指头勾住笔,其实双苞就是拇指和食指。那么单苞是啥?看看《校书图》就知道了,用食指勾住叫单苞,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执笔了,但唐以前很多人这么执笔。
  换个说法,空海的执笔法就是双苞。孙晓云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几根手指执笔的问题,而在于她误认为古人把毛笔在指头上捻来捻去,而且认为这是笔法秘诀。哎,自误犹可,写出书来误人子弟,不能不让人叹气。
  孙小云最直接的错误,是把句子给理解错了。原文是: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兼中指兼助为力。古文很多时候没有主语,也是个麻烦。“转动之际”的主语,不是毛笔,不是大指,也不是食指、中指、小指,而是手腕。空海没说清楚,孙晓云就猜错了。写字怎么可能捻管呢?除非慢吞吞地写所谓的魏书,新魏书。
  
  沙孟海对空海之笔法也很有兴趣,他从中提出斜执笔的观点,很多弟子赞成。但是他老人家没想到,空海拿笔看起来是斜的不错,但是他左手拿纸也是斜的!所以纸笔之间,基本上还是垂直。沙老斜执笔,趴在桌子上写字,晋唐风韵恐怕难得,最多也就是苏东坡。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4 08:19


  作者:老欣子 回复日期:2008-12-24 1:44:00
    
      另外执笔方法我觉得不能穿凿过甚,搞的简直成了武功秘籍,好象只要掌握了马上就可以练成绝世武功一样,太荒谬了.
    
    --------------------------------------------------
  
  当然不可能仅仅通过矫正执笔就达成绝世功夫,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执笔的重要性,超过了很多人的估计。不知诸位看过《逝去的武林》没有?李仲轩老人讲当年师父校正他的身姿,往往不厌其烦,动辄数月。因为静止的姿态不准确,一动起来就散架了。静止的正确了,然后才能传授怎么发力。
  
  不管武学还是书学,的确是有秘笈的。但不是说得到秘诀立刻横行天下,还是要苦练。不过不得法诀者苦练而无功,得诀者行之有效而已。王羲之的孩子多短寿,但书法皆有可观,必定是王羲之秘授了法要。空海来中国一年便书法大进,靠苦练肯定是不成的,其中也必定有秘授。当然也有自悟的,好比黄山谷、张旭等等。
  
  还有很多朋友希望看到我的字迹,心情可以理解。但古代圣贤笔墨皆在,我狗尾续貂没有必要。如果有笔法入门者,我自然会用实例细节来解释笔法的运转,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具体使转技术不是入门之谈,甚至需要结合录像来解释。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4 08:27


  茗灵运的作品第一印象蛮好的,笔画扎实,布局巧妙。但这种巧妙,是刻意安排的妙,犹如涂脂抹粉;古人作品的巧妙,是天然去雕饰之妙。刻意安排的巧妙,很快就会达到一定高度,然后每况愈下。自然得来的巧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入佳境。
  
  当代书家,大多鼎盛于中年,然后越写越差。无他,年老气衰,无力造作故。反观古代书家,有人书俱老之说。不可不深思!
  
  改正的方法,就是减少视觉在书法中的作用,而要增加身心在书写过程中的敏感。具体操作办法是:写字的时候闭上一只眼睛,或者两眼稍微游离于字外,这时关注一下身体的运动:是舒适、流畅、携带、僵硬……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4 11:12


  1、“草诀”不是元朝的韩道亨作的吗,那宋朝的米芾怎么会有集字版?2、结字与笔法,楼主以为是什么关系?他们哪个更重要些?
  
  ----------------------------------------------------------
  1、手写草诀歌是明末韩道亨写的,集字版的草诀歌是集的王羲之字,有可能宋代就出现了。但是这两个版本都比较差,不推荐。
  2、结字和笔法,当然是笔法为上。具体来说,字型的安排要依照运笔的力度而定。譬如写一个横,为什么有的横长,有的横短?那是因为长横有未尽之力,所以要长;短横有回转之力,所以短。你仔细观察一下古人字迹中的“貝”中两小横,都是极其干脆利落,甚至两头不着边,那就是他们控笔向反向极速运动的结果。现代人不明所以,也要慢慢在贝中间点上两个小点,结果无异东施效颦。
  赵孟頫说得很好: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实结字不仅因时相传,甚至因人而异,所以古人写字千姿百态,甚至每个人不同时候写的字型都不一样。但笔法是相通的!
  正因为笔法重要性超过了结字,所以我一再安慰大家写得不像没关系。实在是当前的书法教育,太注重形似了,最终临创脱节。临得很像,创作时没一笔象。其实应该反过来,注重用笔。这样临的时候不太象,但创作出来却神采酷肖。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5 20:30


  回望云听雨:尊师的很多观点都有道理,尤其是关于颜柳,的确很难向行书转——虽然颜柳本人的行书都很棒。从汉隶入手也是不错的办法,如果能注意到汉代墨迹隶书的话。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基本上是汉代定型的,无论结构还是笔法。楷书、行书、草书,都出于隶书。
  
  清月映郭对用笔已经比较留意,控笔能力也不错,腕部比较灵活。下一步应该训练的就是书写速度:
  1、找个好点的版本,注意一下圣教序里面有游丝的地方。游丝说明这个地方书写速度是很快的,要用同样快的速度临写,当然写不出游丝没关系,知道这里要加速就成。
  2、注意一下字中“打结”的地方,就是笔画比较重的地方。笔画重的地方,不是毛笔往下压形成的,是说明这个地方有急刹车。那么你也要跟着急刹车,注意前面把速度先提起来。
  3、虽然速度快,但不要笔锋不要局限于字型内部运转,要观察到笔锋在字外空间的运转。把笔抡开了写,但落到纸上要有节制,明白?
  
  圣教的结构近乎完美,所以要坚持不为所动,还是要盯着内在的笔路。如果找不出笔路,可以参考半截碑。
  
  你用的毛边是机制的吧?机制毛边缺乏弹性,换手工的。



-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29 10:09


  先回答一下Mscv的疑问:描笔肯定是错误的!偶尔描一下,可以;总是描两下,恶习。但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现在人写不出自然的棱角:一、笔法错误;二、纸笔不合。
  然后说一下近墨者智临写的苏体:
  1、老问题,字太大了!苏轼写多大,我们就写多大,大小很重要!
  2、为什么字的大小重要?因为速度很重要。你看苏轼原作何等精神!精神从哪里来?从速度来!这个速度不是野马奔腾一般的速度,而是一种寸劲,也就是方寸之间猝然发力的能力。仔细看苏轼原作,体会一下他的闪转腾挪。
  3、发力的初步,在于下笔之后的调锋,这个动作很细微而且快速,只能自己体会。反正不能把毛笔平着拖过去,这样平拖过去的笔画没有力度。但是也不能慢慢地扭来扭去,同样会降低笔画质量。观察一下原作细节慢慢会明白,所以临习的碑帖质量要稍高一点。
  4、先不要通临,一个字一个字地吃透。什么程度叫吃透?写得有愉悦感就叫吃透。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Empty周六 1月 03, 2015 2:28 pm


moshu9911用的又是长锋羊毫,令人哭笑不得,我好像就这个问题说过很多次了吧?其实你用的根本不是羊毫,不过是一堆尼龙。
  工具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选对正确的纸和笔,学书的过程会节省很多时间。最好的纸,是自己加工的纸,以后再说。但笔总不能自己加工吧?所以要购买尼龙少一些的硬毫,很多一二十年前的老笔添加的尼龙较少,比较趁手。但是上哪里找那么多老笔啊?只好购买当前生产的小狼毫,不能用太便宜的,因为那肯定是尼龙做的。
  怎么区别尼龙和兽毫呢?看弹性。劲道十足的,是尼龙!兽毫刚泡开是非常柔软的,无论紫毫、狼毫还是羊毫。但经过墨汁浸泡一夜之后,兽毫会逐渐变得有弹性。也就是说,兽毫是活的,会越写越舒服。而尼龙是死的,买来啥样,最后也啥样。
  为什么不许用长锋?不仅是因为历史上没这个东西,更是因为长锋不会把手腕的节奏传达到纸墨上。曾经听说,硬毫练不出笔力,要用羊毫才能练出笔力。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蒙人。我不否认绝顶高手飞花摘叶,用羊毫也能精神爽利。但是我们会让一个初学者拿着纸剑练习发力?
  其实moshu9911挺有节奏感,但是却无法在字迹上表现出来。是功夫下得不够?我看主要是工具不对。顺便提醒一下,写小点!



-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8-12-31 12:21


  一窗西山所发的艳鸿兄作品,大概在社会上已经小有名气了吧?
  
  但从古典书法的角度来看,还是太过于现代了,见墨而不见笔。其实这种风格是当前的主流,展厅、题字大多是类似风格,追求大气、磅礴和对比。
  
  而古典书法的目的,却恰好不是为了展览。大多数情况下,书写是为了自得其乐,或者与一二好友共赏。
  
  我们必须在近当代形成的书风和古典书风之间进行取舍,不能脚踩两只船,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1 20:42


  作者:一窗西山 回复日期:2008-12-31 15:53:00
     请教一下楼主,评艳鸿的大幅的,听明白了;那个小札,楼主没提,是因为是一回事?还是漏评了?
  -----------------------------------------------
  不好意思落下了。艳鸿小札写得不错!好处在于自然流畅,但于躜捉之际尚不明晰。其实他大字也不错,就是不合古法而已。
  
  作者:冷孤鸿lzy 回复日期:2008-12-31 17:46:00
    我从来没拜过老师,都是自己瞎琢磨,请sosola老师指点,看看有没有误入岐途?
  -----------------------------------------------
  拜托别称我老师,我不过是刚刚入古典书法之门而已,不敢以师自居。还是要以古人为师!
  你的这篇“细草微风岸”写得颇老到,运笔流畅、布局巧妙,我写不出来。
  但我还是要说:这样写下去不是古典书法,全是现代人的东西。
  或有问曰:现代人咋了?现代人的东西就不好?古代人的就一定好?
  是这样的: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古典的好,是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
  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2 09:38


  一窗西山能注意到躜捉这个词,了不起!
  董其昌提出的是攒捉:“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躜捉本是拳学术语,我认为比董其昌提出的攒捉、放纵更为生动。躜,马蓄力前跃;捉,控马急停转向。书法,有点象拳法中的一打多。
  一窗西山对躜捉的理解大致无误!跟董其昌的说法暗合。
  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3 09:31


  名隐临的柳体,那我们就拿柳体来说事。
  临柳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关注字型和笔画形状。
  在学习柳体的教材中,会有很多诸如“中宫紧缩,四周开张”之类的结构规律分析,或许还有“斩钉截铁、横斜竖正”的笔画分析。
  但是我们拿这些规律去写一幅柳体的作品,会成功吗?一般不会。大家大概会注意到,写柳体风格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太多。何故?因为都是集字而成,一多就露馅了。集字是集字,创作是创作,这是两码事。简要而言,如果我们从字的结构和笔画入手,是不可能把柳体化为自己的营养的!
  其实诸家皆然,不过柳体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因为柳体的笔画比较奇特,看起来棱角分明,但是写起来却总搞不明白这些棱角怎么来的。当前多用两种办法:第一,描出来。第二,象画画一样围出来。其实呢,柳体的棱角是写出来的,而且是用很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慢了不成的。或许写柳体写多了,也会蒙出一两个有棱角的笔画,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弄出来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柳体独特的运笔方式给破译出来,然后把这种运笔方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直至化为自己的书写习惯,那时就可以进行柳体风格的创作甚至创新了。
  至于名隐目前,最好换个柳体的版本,你所使用的柳帖太干净,把运笔的痕迹都弄没了。看看柳的《金刚经》和《送梨帖跋》,可以稍微放大临,书写速度要果断!
  顺便再说一下躜捉和寸劲的关系:寸劲是一种小范围的快速躜捉,属于躜捉中的高级技巧,但还有其他形式的躜捉。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3 09:41


  作者:每天都在跑跑步 回复日期:2009-1-2 21:37:00
    想请教楼主,我写字字型还可以,临摹能力也让还好,就是笔力和笔意不够,我怎么练习才好啊,我前些时间练习小楷的,写的是灵飞经,最近开始写赵体,我可以直接临摹他的行书《尺牍九扎》吗?那天临摹了下感觉还可以,我一般比较传统,总觉得应该先把楷书练好,再练习行楷,然后楷书。不知道具体怎么样会更好?
  ------------------------------------------------------
  一听就知道每天都在跑步是个用功而严谨的学子,但是稍微有点胆小。你的问题在于书写速度太慢,书写速度慢,是不可能有力度和神采的。而“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两者兼得,方可绍于古人。”你既然临过灵飞经,如果看过灵飞经的墨本,你应该知道原作是什么书写速度。赵体的书写速度也很快啊,他号称日书万字,你算算应该几秒一个字?大概四秒。但快不是胡画,也不是匆忙赶路,而是跳跃式前进,有节奏的。
  刚开始学楷书也没错,但注意要带点行书的味道;如果学行书,则需要加点楷书的味道。
  最好是上作品,否则未免空谈。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3 09:58


  刘先志兄的运笔很果断,不错!几个弯勾都精彩。
  但这个果断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你的笔太硬,如果笔弹性太强,会妨碍形成主动发力的习惯。
  起笔不错!能自觉意识到要有动作。但是个别收笔稍显草率,其实你能做好,不过写得随意了而已。
  下一步,注意点画之间的连贯性!要用合理的轨迹把点画贯穿起来,这个轨迹要从古帖中找。观察古帖的细节,看看古帖中点画贯通的蛛丝马迹。所以,买个高倍的放大镜!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5 11:13


  先谈一下aysc和希言老汉的圣教序临作。希言老汉临得不错,aysc临得更为准确,但是图片太小看不清细节。
  圣教序是个很好的碑帖,但是也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为什么?因为它太完美,有点不近人情。怀仁当初集王羲之字的时候,大多作品是借来翻刻的,所以经过了很多次摹写,丢掉了很多细节。大家对比一下圣教序和兰亭序中的同一个字,就知道丢了多少东西。
  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痕迹,所以放大镜是学书必备。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典,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
  单纯模仿结字用处不大,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好,能在创作时快速重复原帖结字也不成。当然,如果是应付展览足够了。但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字,而忽略了运笔。
  对于圣教序的运笔,我前面提到过一点,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5 11:39


  半农2009所临十三行,字太大了。顺便说一下,最好从墨本下手,刻本总是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此入门之后可以临碑,初学要临帖。
  然后接着刘先志兄的观点谈一下书法欣赏问题。
  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建筑和音乐两种形态:最终作品是静止的,但创作过程是流动的。建筑的特点在于对空间的把握,而音乐的重点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那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妨以建筑和音乐两个角度来看同一幅作品。
  首先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也是常见的视角。首先看这个字是否有承重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笔用力往纸上摁形成的,它是一种类似钢筋的东西,有硬度还有弹性。以往强调“横平竖直”被误解作美术字,其实这四个字大有深意。我们看古代作品的横,什么角度都有,好像算不上“平”。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挺!感觉即便有重物压在上面不会塌下去。竖也一样,感觉踢一脚不会倒掉。在具有力度的基础上,然后看它对空间的分割是否优美,所谓“计白当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空间分得琐碎凌乱,这个字的空间布置就是失败。
  当然更重要的是书法的音乐性一面,音乐性又包括音质和节奏两个重要指标。音质就相当于线质,线条质量,是终生追求的问题,(庄“说得好太好了)现在不多谈。节奏大家都有感触,就是所谓的气息是否流畅并优美。一味匆忙赶路的,或者笔笔缠绕的,都谈不上节奏。
  大致这几个标准,就可以断定书法作品的高下。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5 19:24

  半农2009:有些小楷可以当中楷来写,但是十三行不能放大写,因为它笔法比较特殊。魏晋小楷有墨迹,但不是钟王的,是写经,也很有味道。唐代小楷很多啊,如果觉得《灵飞经》没有韵味,找找敦煌写经中《王莽传》和《萧望之传》,很精彩的。从元明时期小楷入手也成,但还是要用墨本。
  
  写小楷,可以稍微放大到18mm,再大笔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无法写得小,我觉得可能是工具问题。有没有尝试过在普通纸上写小楷?
  
  另外再重申一下,我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没有资格授徒,大家互相切磋吧。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5 19:39


  木懂学古:
  黄庭经的地位很高,但却不容易理解。
  如果写大楷,就找个大字范本临写最好,好比《阴符经》。你的运笔接近欧体,写写墓志也成。当然最好从墨本入手,学碑刻之前至少应该临过一段时间墨本。
  隶书也是如此,如果不临写汉简,直接从汉碑入手,容易走入清代和当代的隶书俗套。(庄:是这个理)
  你的字写得不算好,但有一股从容之气,难得。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7 08:48


  木懂学古 回复日期:2009-1-6 10:55:00
      1、写欧体碑刻,兼写欧体行书墨迹可以吗?
  
  ---------------------------------------------------
  写欧体行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以欧体行书为主,兼顾欧体楷书。欧体行书中,应该注重《张翰》与《千字文》。至于小楷,不妨先停一段时间,行书稍有入门之后重新拾起来会不一样。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8 09:18


  回沈浩源兄:
  你的感觉很对,九成宫和张翰不是一个风格,张翰跟虞恭公类似。其实在欧书里面,九成宫也非常另类,估计是灵感闪现偶然为之。喜欢九成宫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适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会很伤心啊:)
  你临的九成宫颇有几分样子,但是创作起来有一笔九成宫的东西吗?这样只是空喜欢了,要最终同九成宫合为一体才成。
  怎么办呢?只能走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从张翰、千字文得欧体之笔法,从虞恭公、皇甫诞求其结构,然后旁参董美人、苏慈之风韵,然后才有资格切入九成宫。否则免谈!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颇会我心,可以参考。速度很关键,有些造型,不够果断是写不出来的。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8 09:20


  作者:fybaoyp 回复日期:2009-1-7 14:14:00
    我没学过书法,我想临摹瘦金体,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是玩玩,写瘦金体也不错。用紫毫勾线笔写!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08 19:31

  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能算书法?还有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法。
  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的角度接近180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
  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本帖前面提到过,请自己查阅。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古人执笔,没有四指的,都是三指接触笔,末尾两个手指头不接触笔杆。四指执笔的话,很容易使得拇指无法发力。拇指不能发力,运笔的局部速度肯定上不去,字就没有神采。
  常用的执笔法是把拇指和食指握成“ok”的样子,然后两指尖掐住笔杆,随后把中指并上。
  贴图仅供参考:
  
  




-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10 14:57


  注意上图,无名指并没有接触笔杆。如果无名指接触笔杆,容易形成拿指头挑剔笔杆的毛病。
  对高手讲把笔的确没有定法,只要腕部能充分发力就成。但是初学者还不知道怎么发力,所以有些执笔姿势会妨碍下一步的发展。
  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怎样执笔才能使得手腕带动笔端运转范围最接近半球面,那就是好的执笔法。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13 22:28


  作者:poker_xw 回复日期:2009-1-13 8:53:00
    喜欢写字,不懂书法,昨初次临习《玄秘塔》,请老师指正,不甚感激!
  ----------------------------------------------------------
  这么多人喜欢柳体啊,跟我刚学书法的时候一样。
  不过好像你学的不是柳公权,是启功吧?
  学柳体不是太方便,因为柳的墨迹太少了,只有一个《送梨帖跋》和《蒙诏》。
  如果你坚持学,注意一下:柳体笔画中的棱、角不是缓慢“围”出来的,是用很果断的运笔直接“写”出来的。
  可以先看看柳公权的《金刚经》,写写3公分见方的柳体试试,《神策军》前面也有一段中楷,笔路非常清楚。
  
  -------------------------------------------------
  fybaoyp兄好!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希望你得到更多乐趣。
  写智永,最好用手工毛边,比报纸效果好。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13 22:29


  作者:fybaoyp 回复日期:2009-1-13 9:57:00
    多想象一下原作者写字时候的姿态
  -----------------------------------------------------
  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我再补充一句:并不是所有时候笔杆都是同纸面垂直的!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14 18:24


  的确说得比较凌乱,现在整理一下。
  对初学而言:
  1、姿势:具体几个指头执笔先不讨论了,指实掌虚腕平就成。腕平最重要,沈尹默的对腕平的解释完全错误,切勿相信。我们所说的腕平,是手背和小臂接近一条线的意思。如果把手掌相对小臂竖起来,会严重妨碍手腕的运转范围和速度,虽看似稳健其实后患无穷。
  2、工具:市面上大部分毛笔都是尼龙的,一般人难逃陷阱,真不知该怎么推荐才好。要是银子宽裕,就买稍微贵点的狼毫吧,小号的就成。至于纸倒是很容易找,用手工毛边就成。手工毛边的特征是:纸面多见褶皱,周围边缘不齐整,还会有小漏洞,或许个别纸还裂开一条缝。
  3、选帖:选隋唐代墨本作为入门,行书、小楷、中楷、大楷都成。可以稍微放大一点临,但不要放太大。临帖要一个个字吃透,不要通临。
  4、练习量:争取行书每天不少于四百,楷书不少于两百,书写速度不要太慢,要果断。还是老话,不像没关系,多写快写。
  
  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1-16 19:35


  哈哈,这么多人想看我表演一下?我偏不表演,请别生气。很抱歉此处不提供龙虾,只提供打渔秘诀:)
  如果有作品达到需要我具体演示的水准,我自然会演示,别着急。
  子风先生: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
  zping5: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2-04 00:15

  这么多人学九成宫啊?
  鱼政笙用笔很有样子了,很多笔画写得很精彩,个别结体稍欠准确。如果还想继续写欧体,最好补充一点墓志和欧体行书。至于接下来写灵飞经和圣教序,发展路线有点含糊,因为前后所学不能贯穿。
  弱水三千瓦一瓢小妹也是学九成宫,看来所见略同。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2-04 12:22


  楼主所言极是啊,我因为看田蕴章讲座,临习了几个月的欧阳询九成宫,总觉有作字而非写字之感,很不自然。现在改习智永千字文了,感觉用笔自然得多
  ==================================================
  对,这就是我主张初学先临习墨迹的原因,因为学碑刻一不留神就成了做字描字而不是写字。
  你临的千字文已经初见成效,但不稳定。有些字特别好,譬如:光、果、珍、李、菜、芥、翔、皇、始、制、文、字、推、位、虞、陶、唐、罪、周。把这些写得好的字多写几遍,直到把写字时手上的感觉固定下来为止。不好写的可以先跳过去,不必每个字都写得跟智永一样好:)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2-07 11:15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2-09 10:07


  先看一下楼上几位的作品
  
  假名士也风流的小行书,的确风流潇洒!节奏感非常好,也意识到起笔的发力。如果说不足,那就是太过于侧重“中锋行笔”了,使得线条不够丰满,有点钢笔字的味道。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背后看人的作品,太当代了,又是羊毫生宣下的作品,这 不是古典书法,本帖就不予评价了。
  
  思者乐水的临作,的确有欧柳的风格,但又都不太纯正。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庄:我也要试试)
  
  繁一临的苏孝慈墓志不像,但挺有味道,所谓无意间合拍是也。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2-09 10:43


  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1.弱水三千瓦一瓢 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8-25 20:17


  非常正式地向关注本贴的同仁道歉!
  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更新,是因为我自觉涵养和观点都不太稳妥。又专心写了一段时间字,果然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有问题。其实不仅观点有问题,心态也不好,听到别人赞成就沾沾自喜,有人反对便怒火中烧。
  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因此不敢乱说,但又觉得对不起天涯的朋友,因此再续前缘。请诸位原谅:我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观点明确无误,尽管我以前的态度不乏自以为是。
  看了大家上传的作品,感到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其实已经无须我点评了,因为比我写得不差。在此只是集中解释几个技术问题:
  1、执笔:执笔的确是无定法,但前提是虚而宽。所谓虚,是掌心要虚;所谓宽,是手掌运转的范围要宽。合乎这个原理的执笔法应该说都是古典执笔法。
  2、速度:写字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古人的论述是快慢结合,这听起来好像是公文报告,其实有道理。庄子在庖丁解牛寓言中讲,庖丁合乎桑林之舞,说明他的动作是有节奏的,请三思。我以前一味强调快,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更为稳妥的说法应该是: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
  3、要不要悬腕?当然,即便是写小楷也要悬腕。ciqliwei的讲述很清晰,宋代以前中国没有桌子凳子,写字当然要悬空写,臂部可以有支撑,但腕部肯定没有。米芾写小楷也是悬腕的,这个在书法史上有记录。
  4、写字发力的部位到底是哪里?我以前说是腕部,现在正式道歉,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以我目前的体会,写字的发力部位是掌心,掌心的重要性相当于丹田对于拳学的重要性。这一点,请参考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的论述。这个关键令我寻找了很久,现在终于有比较确定的体会了。但如何用掌心劳宫附近发力,并不容易找到感觉,反而容易感觉怪怪的。此处只能由自己来体会,我的表达能力已经无能为力了。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东方文化消沉日久,书法作为其中一脉,也不能幸免。在下对于笔法也只是略有探索,绝不敢自称登堂入室,只是不肯与俗书同流合污而已。
  古典书学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技巧。工具很重要,但技巧更根本。
  我们接着上次的谈掌心发力问题。这的确是个听起来很怪的说法,因为掌心与毛笔根本不接触,何来发力一说?
  原理大致是这样的:执笔手指要实,目的就是要使整个手掌形成整劲,初学千万不要用手指来挑剔笔杆。掌心要虚,这样手背形成拱形,不仅有利于使力作用于指尖,而且运转灵活。手腕动作虽然多,但是不够细腻。仔细按照古人的字迹体会,发现很多运转是以掌心为圆心来进行的。掌心发出的力同过手指拨动笔杆,笔杆会产生快速运动形成果断的笔迹。
  掌心包括手心和手背中间牵涉的一组肌肉群,并不是掌心有个丹田之类的东西,但动作对了掌心的确会发热。我们平常很少运用到这些部位(用筷子夹光滑的食物时会用到),因此需要大量锻炼才能熟悉。如果熟悉之后,会意识到它的发力不仅灵活,而且快速有力。举个比喻来说明的话,那么用手腕发力相当于杠杆力,掌心发力相当于液压力,行后者程可以很短但发力却非常充分。行程短对于写字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方寸之间的闪转腾挪方向变化很大,如果发力行程过长的话那么笔画间气息就不会流畅。
  所谓笔力,就是用掌心带动手腕发力的充分程度。现代人写字要么慢吞吞,要么匆匆忙忙,古人写字一下就是一下,每一下都发力,每次发力都充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强调结字的平衡和优美等等。古代有独到审美见解的人,具备笔力后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结字风格,然后就卓然成家了。而普通人呢,即便有了笔力也往往沿袭流行的结字风格。当代的问题是,还没有学会发力,就开始追求自己的结字风格,基本上产生的作品都是沙上积塔,经不住时间考验。
  笔力的提升,没啥好说的,狂练吧。一边练还要一边揣摩,单个笔画怎么发力?偏旁是怎样的发力组合?一个字中有几个发力点?发力前的蓄势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9-18 08:12

  黑色墨临的是谁的作品?王铎?临作还是不错的,很多用笔都对了。如果是学王铎,先别求大气象,把王铎的细节弄清楚更重要。
  
  buddasan兄说:只能说楼主所言与偶一直以来的做法相似,不论握笔,发力等方面,都有相见恨晚之憾。唯独:  1,偶路子没走错,但是没有勤练,完全成不了气候。  2,偶不能像楼主一样整体归纳总结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是很肤浅。  3,关于发力,偶认为学书法也要学纂刻,两者可以互补。偶曾经连续三年,年刻千印,回头写起字来感觉大不相同。
  ==================================================
  知音难的,实在是穷则思变。很惭愧我练的功夫也不够,大概还得七八年才能稳定下来。至于总结谈不上,只是交流,抛砖引玉而已。能年刻千印太厉害了,我也想刻,但实在没时间了。我觉得你说的这个练笔力的方法有道理,刻印也是用掌心之力,等有机会一定尝试。
  
  呆呆兄和dragon兄都涉及到柳体,看来柳公权的粉丝不少啊,其实我也是。柳楷怎么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要知道,柳公权使用的毛笔比较特殊,跟传统制式不一样,这个在历史上有记录,具体如何则不得而知。其次柳体的发力方式要求非常干脆,发力点在于横竖的起笔处,不太容易掌握。我虽然大致知道方法,但是工具和功夫都远远不够,所以尚不能完全把握柳体。诸位道兄不妨曲线救国,先从其他门户入手。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9-21 13:11


  集中回复深灰色兄的帖子:
  1、你的圣教临的的确不错了,笔法和结字都有几分功夫。但圣教临多了,容易有个后遗症,我前面也说过。它的结字太完美,容易使临习者不知不觉去求形似。建议参考一下半截碑,半截碑的结字不如圣教,但用笔痕迹更清楚。
  2、发力的部位不在小臂或者大臂,如果胳膊累,一般是动作错误所致。当然初学未免从大字入手,但如果要深入精微,恐怕小字是难免一关。元以前书家很少写大字,无妨其艺术成就。当然目前审美倾向于巨制,这个风尚是一时难免的。但我认为三公分左右的小字,是真正练功夫的地方,是基础。
  3、看视频当然是个很好的学习途径,最好把视频跟最终作品对照一下,那就更直观了。所以亲眼看明白人挥毫,是个难得的学习经历。另外如有机会,看看古人真迹,感受也会很深,跟看印刷品完全不同。
  4、至于学习隶书能否增加笔力?这个我说不好。因为碑刻隶书的写法跟汉简写法差别很大,再说各人对笔力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个人认为笔力主要来源于固定发力动作的重复,也就是单字、单个偏旁、单个连接甚至单个笔画的重复练习。我在无法进步的时候,就去重新练习横竖的写法,往往会有收获。古人学习书法,很少有通篇临的情况,一般是单字写多遍,这个在汉简和敦煌残卷中都可以看到。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09-30 13:56


  玉龙兄写得蛮好,已经注意到起笔的动作了。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古人的草书,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来写的,跟当前人一溜跟斗地写草书不同。
  蓝千色临的兰亭也不错,意识到了无往不复的用笔原则,不过好像所用毛笔有点太硬影响了点画之间的连贯性。
  呆呆兄弟柳体结字点画都有点样子了,下一步可以再写果断点试试看。
  李璞兄的结字工稳,点画也算娴熟,但用羊毫长锋写字,总是不利索。
  我前面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咱们不能不用宣纸写字吗?
  
  =========================================================
  就书法的基础元素而言,现代人看到的大多是各种形态的线条,而古人看到的是各种点画。两者的不同在于,线条是以视觉为中心的形状,而点画是以感觉为中心的动作。在两种视野之下,现代人追求造型的夸张对比,而古人追求动作的精致劲健。由此而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当代作品第一印象很有冲击力但多是不耐看,古代作品貌不惊人但越看越有味道。
  当代作品不必多说了,关键是古代作品的这种味道是怎么来的?如果点画质量取决于动作的话,那么何种动作有利于点画质量的形成?
  董其昌透露了一点:“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放纵不谈,只谈攒捉。攒,其实应该是躜,马跃起的样子,非常有冲击力;捉,就是急刹车。其实董其昌所说的放纵,就是躜;他所说的攒捉,就是捉。有位武学泰斗吃饭的时候跟我们提到,很多车祸之所以死人不是因为车的惯性,而是刹车时产生的瞬间张力。至于车祸人怎么死的我不敢确定,但他所说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当发出去的力瞬间凝住的那一刹那,内部会蕴含非同寻常的力量。
  躜就是发力,而捉就是把发出去的力瞬间凝住。在刹那提速并凝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高质量线条。如果把各各躜捉动作连贯起来,那就是奇异而优美的结字。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现在的基础是,能否把单个笔画的躜捉表达清楚。
  人天生并没有这种功能,因此需要训练。不是训练我们对于书法线条的记忆或者近似,而是训练我们手部肌肉对于猝然发力和打住的力度及准确度。欧阳询的行书挺适合做这个训练所用,譬如《张翰》、《千字文》等。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11-09 09:06


  Yujialing兄问如何免俗,其实比较难,因为俗有很多档次。当前常见的俗,是不知笔法,一味求空间布置。如果能稍通笔法,那么有可能俗在不知变化。只有到了高段,才会因为胸无气象而作品有不堪回味之俗。
  《千字文》,如果学楷书或者草书,就用智永千字文,如果喜欢欧体就用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具体作品,请原谅不一一点评了,基本原则可参见本贴前面的叙述。
  ciqliwei 兄所引文句,值得思考,多谢!
  还有几位仁兄谈到初学欧柳的问题,建议不妨从北朝墓志入手一试。
  
  



作者:sosola 提交日期:2009-11-14 20:40

  楼兰西写得不错,有才气,但书谱最好别临,不妨换成《半截碑》。只是工具不太对头:毛笔大概是尼龙的,所以无法表现细腻的笔触;所用的纸张,好像是机制毛边,改换成手工的试试看。现在有些不法商人,拿机器的当手工来卖,良心大大的坏了。检查方法:但凡是有一面光洁的,就是机制。
  
  钓鱼的苍蝇所提的问题我也在想:有没有适合小朋友的训练方法?很多家长是为了磨性子让孩子写字,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但是看到很多老师、教材误人子弟,实在是让人着急,但也没办法,谬说一旦形成要改变也不容易。至于毛笔书法同硬笔书法的关系,我觉得两者之间没有互相裨益的功能,完全是两种东西。
  
  梦里思乡写得中规中矩,行书风神颇似王文治,比楷书写得好。其实如果是成人的话,未必从楷书入手,因为不小心会把自己手写僵了。
  Blending兄说到赵体好学不好学的问题,其实在四大楷书里面赵体不算特别难学的。总体而言元代的东西比较古典,可以学。但是写赵体也要注意,速度不可少,不能写得太慢。
  
  温情的小火炕的字,是受了常见错误观念的误导,单个笔画要笔锋转来转去好几次才完成。其实古人不是这样写字的,不知道哪位高人想起了这种“笔法”,实在是误人不浅。为什么说要看古人墨迹,就是要明白古人运笔,其实非常直截了当,哪有这么多绕来绕去的东西。从墨迹入手,但是小心《大字阴符经》或者《自书告身》这种东西,它们的笔法太花哨。最可靠的办法是用敦煌写经里面的字放大到三公分左右当楷本,因为那是古人的日常书写状态。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古典书法速成秘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书论精粹】-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