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临帖要言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临帖要言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临帖要言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临帖要言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临帖要言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临帖要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临帖要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临帖要言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临帖要言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临帖要言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临帖要言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597
注冊日期 : 2014-06-24

临帖要言   Empty
發表主題: 临帖要言    临帖要言   Empty周六 1月 03, 2015 2:50 pm

临帖要言 2012-01-11 19:05:52| 分类: 历代书论 | 标签:临帖要言 |举报 |字号大

小 订阅
一,临帖心态调整四法
佚名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一、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
A、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B、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此外,还可以由后至前临习.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字帖;还有集字、集联或集体式临写。这是由临帖向创作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中得 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我们常说“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没有总结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实,我们在对所临写帖进行研究揣摩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们平时临帖所犯的错误,更好地走近古人。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分讲究一个好心境的。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笔者以为.要真正深入地临帖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二是需笔端融入感情。然而这样的氛围如何营造呢?可以品茗读帖,与古人对话;可以听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乐,激荡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总之,临帖前调节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否则,我们应付式、任务式临写往往手是心非。越写越丧气,所以笔者以为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也很重要。
四、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访友。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书法前辈苏东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将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师友倾诉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点拨,这其间也许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顿开。更何况师友间的聚会可以开阔心境,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激励,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临帖的方法很多,讲究也非常大,每个习书者都会有一番心得体会.但愿小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将自己临帖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对广大习书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
二,浅说临帖六法

佚名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习阶段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书法的体势结构,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领悟书法的精髓——神韵。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其归根结蒂是要把握艺术的奥妙所在。表现于书法的则是对法则、技巧与气韵的理解与运用。在对优秀法书摹仿的进程中,为有效地弥补“摹帖”的不足而对法则、技巧及气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更多地选用“临帖”的方法。
笔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


--------------------------------------------------------------------------------



--------------------------------------------------------------------------------

三,临帖五要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
四,如何在书法临帖中注意事项


既已决定从楷书入手,就可以从摹帖和临帖开始。
摹帖和临帖,也合称临摹。临摹就是俗话说的照着写。它是初学书法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
一般地说临帖,也包括摹帖。细致点说,二者是不同的。
摹帖是用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按底样描下来。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双钩。即用细线将字的轮廊勾画出来。通过勾画了解原字的用笔和结体,然后再根据用笔特点添墨,所以又叫做双钩廊填。好的双钩廊填最接近原作。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
二、单钩。即沿笔画的中间画一条单线,然后再沿单线运笔写出字体。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字体的结构。
三、满摹。即在覆盖于帖上的透明纸上直接运笔一次描成,以锻炼用笔和掌握字体的结构。有一种印作红色的字帖,用笔蘸墨描成黑色,称为描红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还可以避免看不清底样的缺点。如买不到红模,可以用复印的方法代替。
摹写的一个好办法是做一个透写台,将一块玻璃嵌在桌面上,下面装一个电灯。摹写时将复印的字帖放在玻璃上,帖上再覆盖以写字之纸,然后开灯照亮,字型便清楚映出,即可进行摹写,不但方便,且无污损字帖之虑。
临帖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写出来。所以临帖已是较摹帖前进了一步。临帖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对临。把字帖放在一旁,照着上面的用笔和结构写。对临的基本要求,如孙过庭《书谱》所说:拟之者贵似,越像越好。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那样容易支离不贯气。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写后加以对照,有不像的地方就再写一次,如果还不像,就再写,直到写像为止。这样,比一个字只写一次印象深刻,收效大。一个字一个字写正确之后,就可以看两三个字、以至一行字之后再写了。
二、背临。也就是默写。待一行一行临写的比较熟悉之后,便可以不看字帖,全凭记忆来背写了。写后对照,也如对临一样,反复修正。
三、意临。对临和背临的目的,在于继承,所以贵似,也就是常说的先与古人合。而意临是将所临之帖参入已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我们若将苏东坡临王羲之的《讲堂帖》、米芾临王羲之的《元日帖》、王铎临王羲之的《远嘉兴帖》合原作之间加以对照的话,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是如何通过意临而加以发挥的。同时它告诉我们,意临决不是随心所欲地信笔挥写,没有一定的功力和成熟的构思是办不到的。
所以不妨在背临和意临之间加一个运用的过程。即用所临的字体写一副字,其间必有没有临写过的字,看看能不能配得谐调一致。米芾初期的书法,人称集古字,后来才形成独具一格的米体。这正是一个从临摹到创新的必经之路。
总的来说,正如宋代姜夔《续书谱》所指出的那样: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对摹与临作具体的安排,而以由形似到神似为追求目标。
二、临写碑与帖有什么不同,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什么叫碑?什么叫帖?它们各有什么不同。
广义的说,凡古代优秀的书法范本,无论是椎托还是影印的手迹或碑石,统统称之为帖。如现在书店所出售的字帖就是如此。狭义地说,帖是指北宋始制的我国第一部书法范本──《淳化阁法帖》以后的各种从帖。这些帖都是用石刻或木板翻刻的名家手迹,其中以二王为主。因此,也有人更狭隘地指手迹为帖。
至于碑,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碑,是泛指历代刻在碑石上的书法。狭义的碑,则是指六朝时期的碑石,其中尤以魏碑为重点。
初学临写,自然以真迹为好。因为真迹不但笔画肥瘦、间架结构清晰准确,就是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精细微妙之处无不真切地呈现在眼前。但真迹不可能人皆有之。但是现在和真迹几乎不二的影印本已很普及,花钱不多即可到手,这个优越条件是古人所无法相比的。
至于摹写手迹上石的帖,经摹写和刀刻,无论如何精工,都是不免要走样的。有的更是一翻再翻,面貌体态相去甚远,所以古代临写特别要注意版本的选择。退一步说,即使镌刻无误,也只能保存笔画的肥瘦和间架结构而已。
碑虽然不经摹写,由书家直接书丹,但用笔蘸朱砂在光滑的石板上书写,毕竟不同于纸上用墨书写,通常笔画略肥,枯润浓淡等变化均化为乌有。又经过用刀镌刻,必然有过失真。所以米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己非己书也。故必须得真迹观之,乃得趣。
但是,有的只有碑帖而无手迹,怎么办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家庙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只有拓片并无手迹,那就不妨先临写他的手迹,那就可以研究一下同时代的墨迹。比如临写汉隶碑石,不妨用汉简帛书作为参考。总之,既然是碑石,就不免或多或少带有刀凿的痕迹,特别是《龙门二十品》一派,几乎是以刀代笔,那种棱角分明的点画,觉不是柔软的毛笔所可达到的,所以不可机械的模仿,要写出笔味来才好。
回頂端 向下
http://cjx001.fengbb.com
 
临帖要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书论精粹】-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