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
故物或损而益之,或益而损之。
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直译】
“一”可能指“玄牝”,(物质的最小单位,如同“分子”)因为万物都是由它生化而成的。“一”分为“二”,“二”可能指:阴阳、正反,一切相克、相成的矛盾方面。事物都存在内在的矛盾,(阴阳)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调剂,(冲)同时并存(和)的。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仆,”但王侯作为自称,以表示不自高自大。
因此事物里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损失里也有益处,益处里面也会有损失。
别人教给我的,我也会教给别人。强横的人不会好死,我要以这些知识,作为教师。(作为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我是已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直译】
天下最柔弱的水,奔流于天下最坚硬的山石之间。无所不经,无孔不入。
因此我知道“无为”与“不言”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及它。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直译】
名誉与身体哪个亲切呢?身体与财物哪个宝贵呢?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个有害呢?拼命地贪多,反而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大量的收藏,则丧失会更大。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困难,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二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直译】
最完美的东西看作也会有缺陷,使用起来才不会受限制。最充盈的东西看作也会有空虚,它的作用才会无穷尽。最硬直的东西也可弯一些,最技巧的东西也会有拙劣的地方,最会说话的人,也要以谨慎的态度处世,最能盈利的东西,也会有亏损的时候。
急(燥)可以济缓,(胜寒)静可以制动。(胜热)保持清静的头脑,才是正确的。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直译】
道行于天下,(太平时)战马闲起来,去拉粪车。道不行于天下,(乱世时)战马也只得在战场上生子。
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过没有比贪多务得更大了。所以知道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直译】
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事。不望窗外,可以见宇宙。走得越远,就知道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知也能行,不见也能明,不为也能成。
注:老子以为不通过实践,就可以得到真理的认识,这是唯心的。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直译】
“为学”是指从事与当时的所谓学问,如:仁、义、礼、智、信等,则“人为”的成都日益增加。相反地从事于“道”,则“人为”的程度会日益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可以“无不为”。如果要取得天下的拥护,就不要多事,(“无为”的反面)如果“有为”(有事)就不可以得到天下的拥护。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
圣人任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
【直译】
圣人没有固定的动向,以人民的动向为动向.
善良的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我也以善良对待他,结果得到善良的效果.诚信的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我也以诚信对待他,结果得到诚信的效果.
圣人任天下事,不怀诚见,融融洽洽的处世,做事不独自主张.(浑浑焉)百姓都注意他的行动,但他都不去计较.(阂之)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后.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抓,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直译】
人有生到死,自然老死的十之三,中途夭折,死于非命的十之三,为了求生反而一动就死的,也是十之三.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追求物欲,贪图享乐.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走路不走到可以碰见兕虎的地方,行军不被敌人的刀枪所包围,牛角刺不到他,虎爪抓不到他,兵器碰不到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走到可以致死的地方.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会,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爱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
万物依照自然法则(道)而发生,在自然条件(德)的培育(畜)下,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起来,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成功.所以万物都遵照(尊)自然法则,依靠(贵)自然条件,这是不用命令的,没有谁指使的,这是自然规律(常).
所以万物都以道而生长,成熟,养护,但万物的生成道并不据为己有,万物得到道的养护,而道并不自持有功.道是万物之长,但它不作万物的主宰,可以说道是伟大的.(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起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补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直译】
天下由“道”开始,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母)既认识了“母”,(道—自然法则)就可以从而认识它的“子”,(名—自然现象)既然知道了名,有遵守着道,就可以终身应用不尽。(殆)
闭塞他的通路,(门兑)不向外求,就可以终身受用不尽。通外路,多所求,就终身不得其用。
从小处可以看大,保持柔和的德性,就是强身之道。用其小的一面,可以发展到大,以免身体遭殃,这就适应(袭)自然(常)。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夸盗。非道也哉。
【直译】
我是非常知道的:走在大路上,最怕走入歧途。大路本来是平坦的,可人们总喜欢走小路。
朝廷污浊,农田荒芜,粮仓空虚。而统治者却穿华丽的衣服,佩宝剑,大吃大喝,财物堆积,这可以说是大盗,多么不合道啊!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着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直译】
善于建立'道’的人不动摇,善于保持'道’的人不放松,子孙会祭祀不断。
以'道’来修身的效果是这样:行于家庭是充足的,行于乡里是长远的,行于国家是丰富的,行于天下是普遍的。
这些效果要以个人比个人,家比家,乡比乡,国比国,天下比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呢?就是以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直译】
保持(含)淳厚的品质,(德)好比婴儿那样:毒虫不刺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他的筋骨还很柔弱,但抓住东西抓得很紧。她不懂得男女交合,但生殖器也会翘起,这是他含蓄的精力极为充沛。他整天啼哭,而嗓子不哑,这是他的柔和之极。
精力与柔和的含蓄是生理自然(常)的性能,认识这个自然规律,就能明白养生的道理。以养精益生,这是号(祥)的现象。欲念指使的行为叫呈强,太强壮了就会衰老,是因为不合乎道,不行道的就会早些死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直译】
有智慧的不善言辞,能言善辩的不一定有智慧。
对待人民要封箴其口耳,闭塞其外路,使人们无所外求,挫折其锐气,使人民不露锋芒,排解起纠纷,使民无所争执。和缓其光彩,使民无所出色。混同其行径,使民齐一耳目。这就作“玄同”。(深远的齐民政策)这样不论亲疏、利害、贵贱,都不能动摇他。所以这个方法为天下所重视。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乱。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直译】
以正道直国,以计谋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我怎么知道的呢?以“道”。
国家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穷。人民多藏武器,国家就趋于混乱。人民都投机取巧,怪异欺诈的事就会发生。。法令越定越严密,可见盗贼在多起来。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自然进化。我安分,人民自然守规矩。我不多事,人民自然富足。我不贪多务得,人民自然纯朴。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要耀。
【直译】
政治宽大,民多淳厚。政治严厉,民多奸诈。
祸里面有福的因素,福里面有祸的因素。事物矛盾的转化有没有止境呢?没有正面的吗?正的可以转化为反(奇)的,好事(善)会变成坏事。(妖)对于这个正反转化的规律,人们茫然无知,已经很久了。
所以圣人的行为方而不尖,尖而不锐,挺而不刺手,光亮而不耀眼。
第五十九章
【原文】
知人是天,莫若穑。夫唯穑,是谓早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活之道。
【直译】
治理人事,祭祀天地,最重要的不如求长远之计。(穑)求长远之计就要及早学道,(服)及早学道就要准备充足的条件,(积德)有充足的条件,就没有不可以克服的困难。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就可以应付一切。(极)能应付一切,就可以有治国之道。有治国之道,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活的道理。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之归焉。
【直译】
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小心、保持安定。
以道治(莅)天下,则一切邪说(鬼)都不灵了。不是邪说不灵,而是由于邪说的不灵不至于伤害人,圣人亦不伤害人民,这样两不伤害,所以各方面都得到了好处。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国宜为下。
【直译】
大国好比在水的下游,他是天下各国交汇的中心,也是各国的母体。(牝)常以柔静(不强不争)制胜强横,(牡)柔静所属于下位。
所以大国以柔静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以柔静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保护。所以,或者以柔静以取得,或者以柔静被取得,互相信赖,相互为国。大国不过是想把小国放在自己照顾之下,小国不过是想大国接纳他们的朝贡,而不像小国侵略。这样双方都可以达到他们的愿望。大国更应该谦下一些,尊重小国,不要大国沙文主义。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美言可以市尊,每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驷马以先,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直译】
道是保罗万物的。它是善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人所重视的。
善言可以令人尊敬,善行可以嘉惠于人。人的不善可以教育他们,怎能把他们抛弃呢?
就帝位,拜大臣,虽有金玉驷马以作献礼,不如先行学道。
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有所求就可以获得,有罪可以求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重。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知无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易。
【直译】
把有为当作无为,把有事当作无事,把已知当作未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对自己的仇怨,不论大小多少都不记在心上,以善意对待仇怨,与人为善。
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易事入手,做大事必由小事入手。天下难事比由易事起,大事必由小事起。由于圣人始终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大事。
凡是轻易与答应别人的,就难得守信用。凡是认为事情很容易的,就会遇到困难。由于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直译】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好,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失掉它。
人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必须始终如一地谨慎为事,才不会失败。
圣人把自己的欲望不当作欲望,不追求难得的东西;把自己的学问不当作学问,只要做群众所做过的事,以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自搞一套。(有为)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者,国之福。
此两者皆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
【直译】
古代有道的人君,对于政治不是使人们明了,而是使人民愚昧。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人们的知识多了。所以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福分。
这两种治国的方法,(用智的和不用智的)都是治国的模式。经常知道这些模式,就是有深远的修养。(玄德)深远的修养又深又远,和事物同返于自然,就可顺乎自然。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了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直译】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是因为它处在百川的下游。所以圣人虽然在上位,但对待民众必须表示谦下;虽然领导群众,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头。所以圣人在上而人民不觉得有很重的负担,领导人民,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妨害。因此人们推崇他,而不讨厌他。由于他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直译】
天下都说我们的“道”广大,好像又不具体,不可捉摸。就因为道大,所以才不可捉摸。如果具体的可以捉摸,早就是渺小的了。
我有三件法宝要保持着:一是慈善,二是俭约,三是不敢把自己的打算放在人民的前头。一次对待人民,得道人民的支持,就有勇气;从事节俭,不劳民伤财,就能财用充足;不把自己打算放在先,就能成为一国之长。可是现在放弃了慈而去求勇,放弃俭而去求享受(广),放弃后而去求先,真是死路一条啊!
从慈善出发,进可以攻,攻则胜;退可以守,守则固。攻则天以慈助之,守则天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直译】善于为谋士的不主张动武,善于战斗的不先挑衅,善于制敌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谦下于人。这是不争(挑战)的修养,这是善于运用人力,这是合乎自然法则的。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执无兵,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故抗兵相如,哀者胜之。
【直译】
用兵的人说:我不敢争取主动,(攻)而采取被动,(客)不敢因为挺进一寸,而退后一尺。可说是不用兵,不摆阵,不动手,不挑战。
灾祸没有比藐视敌人再大的了,轻敌就会丧生。所以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带着悲哀情绪,经常提高警惕的一方会胜利。
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直译】
我(道)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行。但天下人却不能懂,不能行。说话有宗旨,做事有根本。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就不知有“道”。知道“道”的人太少了,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这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外表平凡)而怀里有宝,(内容珍贵)所以天下人都不容易认识。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直译】
自己知道的却以为不知道,(虚心求知)这是最好的。自己不知道的却以为知道,这就坏了。(病)圣人不发生自以为知的毛病,因为他生怕有这个毛病。因为生怕有这个病,所以不会发生这个病。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止。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直译】
人民是不怕威吓的,你们的大威休矣。不要限制人民的居处,(行动)不要压迫人民的生活。由于不压迫人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
由于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突出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所以舍去前者,而采用后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为善胜,不言为善应,不招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直译】
如果敢于用威,就是死路一条。不敢用威才能活下去。这两种情况哪个有好处哪个有害处呢?“道(天)所厌恶的,怎么还不知道其原因呢?
“天之道”善于克服一切而不斗争,善于应付一切而不用争辩,善于集中力量而不用号召,善于筹划而不动声色。
天网(无形的法网)好比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恢恢)什么也逃不过人民的巨掌。(疏而不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的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直译】
人民是不怕死的,用死来威胁人民是没有用的。如果人民怕死,而对造反(为奇)就杀的话,谁还敢造反?
经常有管理杀人的去杀。那代司杀者去杀的人,就好像代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木匠去砍木头的,没有不自伤其手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直译】
人民所以挨饿,是因为上面的杂税太多。人民所以难活,(治)是因为上面的诸多压迫。人民所以轻易地死去,(草菅人命)是因为上面的为了活得更好。
只有放弃个人的生活享受,才会比养尊处优的人好。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初夏,柔弱处上。
【直译】
人活着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草木万物生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枯槁了。所以坚强是死路,柔弱是生路。
因此,兵力强极就会毁灭,树木强极就会折断。可见坚强是下策,柔弱才是上策。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直译】
自然之道好像拉弓一样呢!太高了就按下一些,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
自然之道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但人的行为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者,以供养有余的人。
谁能把有余的部分供养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持有功,有功而不自居,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直译】
天下没有比水在柔弱的了,可是坚强的东西都胜不过它,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柔弱之所以能胜刚强,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圣人说:忍受得起国家的耻辱,才可以当君主;受得起国家的灾害,才可以当天下王。效果和动机往往适得其反。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由于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着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直译】
调节重大的冤仇事件,总还会留下多少积怨,这是不够好的。(怎么可以与人为善呢?)
有道的人君只保存契券,(档案)而人不去追究责任。无道的人君才去凭票(档案)追究。
天道没有亲疏,常与人为善。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直译】
建立国家的面积要小、人口要少,使人民过着简单的生活,用不着什么复杂的器具,人们都安顿在一个地方,不必为了生活冒着危险而远徒。因此,车船都用不着了,各国互不侵犯,社会治安良好,所以用不着什么武器,使人民过着复古的生活。(结绳而治)
用不着什么文化,人们都从事生产劳动。吃好穿好,安居乐业,风俗融洽。邻国虽然相近,彼此可以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但各国人民一直活到老死,也没没有需要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而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得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直译】
老实话用不着花言巧语,花言巧语不是老实话。好事不用争辩,争辩的不是好事。(事实胜于雄辩)精者不博,博者不精。
圣人不是为了自己而积蓄,所有积蓄都是为了人民,这样就等于自己更为富有,把所有的积蓄尽量给人民,就等于自己所有的更多。
自然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施于人民,而不与人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