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此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铭文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贪玩老人
见到寿星潘达于,大吃一惊:哪里像个百岁老人!
那是上海高安路一幢半旧高层楼里的简朴人家。房门敲开,就看到一张皮肤白皙、带着点好奇表情的笑脸,身上是干干净净的藏青对襟中装和浅灰裤子,梳得一丝不乱的一头
白发。潘老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陪我前去的上博流散文物处老倪告诉老人,他刚去过苏州,请潘家的亲友、五六代人星期六来沪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有60多人呢。她连连摆手:“不要做得太大,浪费哦!”一口软糯的苏州口音,脸上却分明有觉得好玩而高兴的表情。
爱玩,是老人的天性。听老倪说,大盂鼎已运到上海,45年没看过它的潘达于立刻问:“明天我先去看看好不好?”问她是不是常去上博看大克鼎,回答是:“以前想到就要去博物馆白相相的。”现在更多是在附近散步,“着一着地气”,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平时看电视、读报纸,有什么不懂的,总要刨根问底弄明白。80多岁的女儿家华忍不住“抱怨”妈妈:“唉,这几天一高兴,都不肯早睡觉……”
护鼎传奇
有人从她住的高层窗口指着下面的小楼告诉她:“您捐的那两只鼎,如果拍卖,能买好几幢那样的房子。”
老人想了想说:“房子又勿值多少铜钿!”
大户人家出身,又嫁了“吴中贵潘”的收藏世家潘家,在苏州城里曾有十数处花园、房子的她,对“财富”的理解,早在另一种境界。
同治年间,李鸿章抚苏州时曾为潘家题赠匾额:“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除诗书功名外,潘家还以收藏传世。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咸丰年间名臣左宗棠为报答老朋友潘祖荫而赠送的西周彝器大盂鼎和潘祖荫自己重金购得的大克鼎。
潘达于是潘祖荫的孙媳,19岁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后3个月即去世,她抚幼养老,掌管门户,更在60多年间当起庞大家传收藏的瘦小守护人。
当时,苏州城南石子街旧宅里,光
铜器就放满一大间,另有一大间全放古籍和字画卷轴。贫寒中,曾有外国人愿用600两黄金外加洋房来交换大克鼎和大盂鼎。她一口回绝。
抗战时,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
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到底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献宝故事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潘老卧室里,家具简朴,别无装饰,这张奖状,却一挂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
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捐鼎后,国家发给2000元奖金,虽然当年家财早成云烟,子女都是中小学教师,家境并不富有,潘达于仍将奖金捐出,支持抗美援朝。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潘达于还将家藏文物捐献国家,自己则参加里弄生产组,学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后来成了上海文史馆员,这让她感到莫大快乐。领了工资,她会招呼重孙辈:“请你们吃冰淇淋!”
这两年,老人记忆衰退,有时会念叨起久未谋面的大盂鼎。获悉潘家在为老人筹办百岁生日,念旧的上博干脆将这事“大包大揽”,在国家
文物局和历博的大力支持下,才有大盂鼎的南下,两只宝鼎加上一位百岁老人“三碰头”,再演绎一段
文物史上的佳话。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被誉为海内三宝。二鼎不仅形制雄伟,纹饰精美,其铭文更成为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重要凭证。
大盂鼎,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
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内侧铸有铭文19行,分2段,共291个字,记载了周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现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
法门寺任村。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
铜器。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
潘达于原姓丁,18岁嫁到潘家。潘家为苏州望族,名声最为显赫的除了“四朝元老”潘世恩外,就是曾在光绪年间官至军机大臣的著名大收藏家、“攀古楼主”潘祖荫。潘达于即是潘祖荫之弟潘祖年的孙媳妇。大克鼎和大盂鼎原是“攀古楼”的旧藏,一直供于潘家大堂,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毛公鼎”被称为“海内三宝”。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
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它珍贵文物二百余件,受到了文化部的褒奖。1958年,上海
博物馆为支援即将建成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将大盂鼎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大盂鼎、大克鼎“劳燕分飞”,分别在上海、北京展出。这次为了祝贺潘达于老人百岁寿辰,有关部门特地将大盂鼎运来上海参加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