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请你在此登入,才能进入论坛,欣赏只有会员才能看到的精品和视频。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高山流水书法学习园地
 
首頁會員註冊Latest images登入相冊搜尋高山流水欢迎您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Folder_big1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31 pm 由 老泉

» 书谱000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六 2月 03, 2018 6:00 pm 由 老泉

» 集字聖教序台湾陈忠建临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12月 07, 2017 2:25 pm 由 Admin

» 台湾陈忠建书法学堂临《胆巴碑》(1--123集)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五 9月 08, 2017 2:14 pm 由 Admin

»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3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5 pm 由 Admin

» 颜真卿《祭侄稿》【陈忠建书法学堂】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五 8月 25, 2017 8:24 pm 由 Admin

» 请群友发表作品在此展示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二 8月 08, 2017 3:10 pm 由 Admin

» 12312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日 1月 08, 2017 6:20 pm 由 Admin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曆日曆
關鍵詞
2
合作伙伴
免費論壇

免费论坛




 

 书法家的故事

向下 
前往頁面 : 上一頁  1, 2, 3  下一步
發表人內容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2 pm

张大千戒赌 叶恭绰还帖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碑帖很吃香,价位十分坚挺,所以号称“黑老虎”。张大千祖传的王羲之所书《曹娥碑》帖,就是一头赫赫有名的“黑老虎”。但它竟被当时年轻嗜赌的张大千输掉了,由此,引出了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上海有个活跃人物,名叫江紫尘。此人在清末时当过两江总督端方的“文巡捕”(相当于后来的副官),辛亥革命后,便以转手买卖书画古董作为生财之道;并在上海孟德兰路兰里创立“诗社”,以“打诗谜”的方式聚赌抽头。当时的文坛前辈陈三立、郑孝胥、夏敬观等都常来参加这种“诗钟博戏”。张大千也常到这里来当“每博必负”的“鲜兔”。他的曾祖父当作“传家宝”遗留下来的王羲之《曹娥碑》帖上有唐代名人崔护、韦皋等七人的题跋,曾由项子京、成亲王先后收藏,且都附有详跋。一天,张大千应江紫尘之请,将这一名贵碑帖带去给众人观赏。不料当晚他“入局”以后连续“败北”,转瞬间就欠了江紫尘1000多大洋的赌债。江紫尘假笑着对他说:“你欠了我偌大数目的债,干脆用那碑帖来抵账吧,我可以再找补给你200元,帮助你翻本。”输红了眼的张大千竟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冷静下来后,他对自己轻易舍弃祖先遗物的孟浪行为十分痛惜悔恨,从此绝迹赌场。
   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10年后,张大千的母亲、女画家曾友贞在安徽郎溪病危时,把他叫到病榻前,询问为什么很久都没有看见祖传的《曹娥碑》帖?张大千惶恐已极,只好撒谎说仍放在苏州网师园。其母叫他第二周必须带来展阅,以小慰病中的枯寂心情。张大千生怕慈母赍恨以殁,自己将终身负咎;又听说江紫尘早已将碑帖售出,辗转不知落于谁手,急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回到网师园后,恰遇叶恭绰与王秋斋来访,询及张太夫人的病情,张即以实情相告,并将自己输掉碑帖的经过也一一缕述,最后叹气说:“倘若还能够找到这幅碑帖的下落,我决定不惜重金赎回,使老母得到安慰。”这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叶恭绰指着自己的鼻子,用京腔道白说:“这个么,在区区那里!” 张大千欣慰得流下了眼泪,立刻把王秋斋拉到屋角,央求王向叶转达三点请求:一、如能割让,愿付其购买原价;二、如不忍割爱,则愿意用自己所收藏的历代书画,不计件数的任叶挑选,以为交换;三、如果这两种方式都不行,则乞求暂借两周,经呈送老母观览后,即行璧还。
   王赓即把张的意思转告给叶。叶恭绰义形于色地慨然说:“这是什么话!?我一生爱好古人名迹,但从不巧取豪夺,玩物而不丧志。这碑帖是大千祖传遗物,而太夫人又在病笃之中,意欲一睹为快,这也是人之常情。我愿意将原璧返赠给大千,再不要说偿还原值或以物易物了!”张大千和张善子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立刻上前叩首相谢。
张太夫人终于在弥留之际看到了祖传的唐拓宝帖。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3 pm

邓散木四易其名
--------------------------------------------------------------------------------



《篆书五言联》 146x37.5CMx2
憨斋吴南生私人藏
释文:竹户掩溪畔 松亭筑石巅 廿二年春雪霁 粪翁集句

  邓散木,原名菊初、铁,字钝铁、散木,别号有粪翁、一足等,以字行。行草书浸淫于二王书系,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厉而尽显阴柔之美;于篆隶,师从萧蜕庵,或委婉用帖学笔法,或苍劲用金石笔法,呈豪放苍劲、古朴雄强之气象,创立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楷书以唐楷为主,兼写北碑,尤精小楷。他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写过简化汉字字模,更出版了《三体简化字帖》、《简化字楷体字帖》等,8万余字的《篆刻学》可见其非凡功力。

  从二十年代起,他的书法和篆刻便名扬海内,他由于不满时政,佯狂避世,行为古怪,被称为怪杰。

  他因喜操刀治印,原先常常用“铁”字来做艺名。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号称“江南四铁”。他将字取为“钝铁”,有自谦之意。

  年轻时,他对“国父”孙中山极为崇拜,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参加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变后,他对国民党的信任产生了危机感,继而由失望变成绝望,遂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他取“粪除”(扫除)之意,改名“粪翁”,并将居所命为“厕简楼”,以示要同污秽腐朽 的世风分庭抗礼。

  他晚年有一首《六十自讼》诗中说:“行年当三十,去姓字以粪。非敢求惊人,聊以托孤愤”。邓散木一生清高孤傲,落拓不羁,文坛流传有不少他的轶事。郑逸梅先生《写市招的圣手唐驼》中说:“其时尚有两位名书家,商店素不请教,一邓粪翁,这粪字太不顺眼。一钱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赚钱,这个姓和赚钱有抵触,”旧时文人生活清苦,写市招(商店招牌)取得润笔费是书法家借以贴补家用的重要来源。一次,某富商求他写字,润笔从丰,只求落款不用“粪”字,他听后当即拍桌大骂。1936年报纸上曾记载,当时国民党一名“中委”,仰慕邓散木的书法,托人送来巨资请为亡母写碑文,只是“心憾翁之名粪,因请更易”。邓散木愤而答曰:公厌我名耶?美名者滔滔天下皆是,奚取于我?我宁肯饿饭,不能改名,“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粪翁取意“粪除”“荡涤污秽”,还含有“视金钱、权贵如粪土”的胸襟。

  抗战胜利后,他企望能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自己也想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痛感自己无能,他借用《庄子·人间世》“散木”之喻的,遂改名“散木”以自嘲。

  晚年邓散木迁居北京,然而不幸降临在他身上——因血管堵塞不得不截去左下肢。但他并没有悲观沮丧,而是乐观地署名为“一足”,写诗道:“腿乎腿乎别矣汝勿忧,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犹得为社会主义建设备一筹。”虽只有一只脚,但足矣!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4 pm

林散之画像失而复得记
--------------------------------------------------------------------------------

  林散之先生身为一代草圣,有人为他画像自不足为奇,我所了解的就有田原、费新我先生所作写意,皆为传神写照。然而狮子岭圆霖法师画的那幅却别有意趣:一者该画为自然写实,妙到毫颠;二者圆霖法师是先生在江浦多年的挚友;三者这乃是一段跳脱红尘的方外之缘。故而林散之在这幅画像上的题辞也有别于其它,当属正襟危坐、大彻大悟的那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苦行岁年,一无所得。
  幻此色身,归诸乐国。一念因缘,依依选择。
  老婆心切,光阴日迫。由旬万千,徒劳跋涉。
  这些也还不足为奇,奇的是这幅画像还有一段失而复得的轶闻呢。
  一九八一年秋月一个薄阴的清晨,从江浦凤凰山西麓飘然走下一僧一俗。僧就是圆霖法师,俗是法师的弟子成慧王宠浒先生。那时圆霖法师为林散之先生画像已先后经林散之先生、赵朴初先生题辞,圆霖法师亲手装裱。法师深谙物有成住坏空之理,故而决定拍照以利保存,此行正是专程携弟子前往文德街照相馆。谁知走到半途下起雨来,圆霖法师打开腋下夹着的一把雨伞,却吃惊地发现同样夹着的画像不见了。成慧失声道:“不得了了。”圆霖叹道:“掉就掉了罢,也没什么不得了的。”成慧赶紧嘱咐师父在机关幼儿园门前稍侯,自己折回头去沿途寻找。正值上班时间,行人如蚁,雨脚如麻,成慧心急如焚,好容易寻到将近凤凰山脚下的北门大街路边,才发现画轴安然躺在街边碎石上,险乎掉进排水沟里。成慧如获至宝,一把抢起揣在怀里,低头小跑回来。圆霖也缓步迎了过来,微笑道:“找着了也好!”此际忽然雨停,云开天青。二人将画取出检视,居然在失画的十多分钟里一滴雨水都未沾上,不禁大为称奇。林散之先生仙逝后,安徽采石矶林散之纪念馆来征集此画,时江浦林馆还未建,圆霖法师与弟子成慧等商量后将画捐献,成就了一桩功德。
  画上右侧赵朴初先生的题辞也来之不易,那是圆霖的师弟圆澈携画北上叩访朴老得来。据云朴老见画后赞叹道:这个太好了!我不能随便写,要好好想想。一周后方交付圆澈。题辞出自《庄子·大宗师》:“其容寂,其颡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我有幸沾溉慧泽,偶从王宠浒先生那里得知这桩往事,欣然形诸笔墨,以期流布乡里,想来或可作一段聊斋读也。(李静凤)

转自http://www.pukou.gov.cn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5 pm

邓小平一字不苟----下决心消灭错别字
--------------------------------------------------------------------------------

  1983年6月,全国正在学习、宣传朱伯儒的事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当时,邓小平同志嘱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办公室的同志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老接过写在宣纸上的题词,戴上眼镜,看过后说:“写得好。不‘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

  邓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马上提笔说:“再重写一张,用字不规范,这样不好。”邓小平同志又铺开宣纸,一笔一画写了起来,字迹苍劲有力:“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邓小平同志写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要小看写错别字这件事。报载乌鲁木齐挂面厂曾在日本印刷10吨挂面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和审批者的“一点之差”,竟将“乌鲁木齐”印成“鸟鲁木齐”,致使包装袋全部报废,16万元巨资付之东流。

  能不能消灭错别字呢?王力先生曾说:常用字不过三四千,容易写错的字不过一二百个。同音别字,常见的也不多。只要我们重视文字的规范,随时留心,基本上消灭错别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必须“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从思想上重视正字法,下决心消灭错别字,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们每一个对民族、对大众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当从我做起,下决心消灭错别字。从思想上重视,随时留心,勤查字典勤问人,消灭错别字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6 pm

欧阳中石拜师记 --------------------------------------------------------------------------------

  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从六岁开始学习书法,十四五岁时,已能撰碑属文了。他知道艺无止境,决定访求名师,拜师学艺。经过家人亲友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西门里路北古庙中的武岩和尚,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武岩和尚虽已80高龄,但步履朗健,一双大眼睛里似乎隐藏着无穷智慧。他看了欧阳中石的习作后,摇摇头说:“你还不会写字!”
  
  老和尚的话不免苛责,但欧阳中石还是接受了:是啊,假如我很会了,就不上这儿来了!
  
  “你要拜我为师,可以”,老和尚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到我这儿学字,笔墨我供应,纸要你自己出。要用好纸,用宣纸。”
  
  “是”。欧阳中石想:宣纸一毛二分钱一张,这点钱我们家咬咬牙还过得去。
  
  老和尚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说:“一毛二的宣纸不行,要用好的。我这儿有好宣纸,五块钱一张,你每次带钱来就行了。”
  
  五块钱一张宣纸!欧阳中石大吃一惊:当时一袋白面才两块钱,五块钱差不多就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了!欧阳中石家并不富裕,这一笔“学费”如何承担得起?
  
  欧阳中石心里十分矛盾:要是就此拉倒,这老和尚道行不低,失去机会可惜;要是去学,一次要花这么多钱,代价也太大了!想到老和尚那副冷漠倨傲的神气,他心里把老和尚骂了无数遍:你有点本事就这样,我一定要超过你!
  
  回到家,他把老和尚的话原原本本给母亲复述了一遍,母亲合计了一晚上,最后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让儿子去两次——老和尚轻易不收徒,这回答应了,机会难得;五块钱就五块钱吧,全家节约一点,去两趟摸个窍门儿,过后就不去了。
  
  星期天,欧阳中石攥着五块钱,兴冲冲地跨进了古寺。他心里已算计好:你一次要我五块钱,我就睁大眼睛看你写,一次“吃掉”你一半儿,两次把你全部“吃掉”!
  
  老和尚收了钱,从案桌上抽出一张纸,说:“看着,今天就写这一个字,你瞧仔细了,我可不写第二遍。”说罢,蘸墨掭笔,缓缓写了一个《兰亭序》中的“歲”字,最后一点完了,放下笔,又抽出一张纸,往欧阳中石面前一送:“那边写去吧!”
  
  欧阳中石接纸一看,心里大叫上当:这不就是一毛二一张的宣纸吗?文具店里卖一张还四尺长,这一张才六分之一,心中虽忿忿,嘴上可不敢吭声,只得老老实实地到旁边一张桌子上写去了。
  
  五块钱就这么一张!欧阳中石握着笔,手直哆嗦——这一笔下去,五块钱就没了!先看清老师怎么写,把它琢磨透了,再下笔。于是他盯着老师写的那个“歲”字,全神贯注地看,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横过来竖过去,反复研究。比划了半天,一笔没写,老和尚发话了:“今天到时间了,每次授课一小时,你要抓紧。叫你写,你不写,告诉你,回家可不准写字,听清楚了吗?”
  
  欧阳中石一路上回想着老师写的字样,跨进家门,援笔一试的热情已难于抑制了。一下笔,他也呆住了:自己的字怎么这半天工夫就变了样儿?怎么一下子就跟老师写的差不多了呢?惊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欣喜,老师的笔法还是让我摸着了,我已经把他“吃”了一半儿!在兴奋中,他把老师那个字样回忆了一遍又一遍,一点一划,反复对照:我写的这个“歲”,跟老师写的那个比,哪一点对了,哪一点还没学会……这样一遍一遍重复观照,竟把记忆给消磨了,最后脑子里一片空茫,老师写的那个字是怎样一个形象,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第二次去,欧阳中石胸有成竹了。老和尚收了钱,照例抽出一张纸,举笔待写,欧阳中石说:“老师,您别写了,我还要上次那个。”老和尚拿出那个“歲”字,又给了他一张纸:“这次可别再像上次那样了!”
  
  欧阳中石仔细看了老师的字样,尤其是记忆中迷惘的地方,等到都了然于胸了,就大胆挥笔——这一回好,一口气写下来,形神相仿佛,规度亦初具了。欧阳中石挺高兴,正想拿给老师看,一双大手从后面把他按住了——原来老和尚一直悄悄在后面看,他那呆板的脸终于漾起了一丝笑意。
  
  一次五块钱,对欧阳中石的家庭来说,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欧阳中石原来打算两次解决问题,但去了两次之后,他发觉自己错了:老和尚外拙而内秀,肚子里的东西可真不少,每一次去,他都可以学到新东西:这一次颜体,下一次欧体;学了龙门造像,还有北魏摩崖……每次都有新玩艺儿,叫欧阳中石目不暇接,眼界大开,倒是欲罢不能了。母亲也不提“去两次找借口不去”的旧话儿了,每到该去的时间,就给他钱。在这五块钱的沉重压力下,欧阳中石学习格外用心,每次到了老师那儿,眼耳心手,一齐足力调动,去观察、感受、吸收、摄取,因此每一次去,无不饱飨而归。大约经过半年,老和尚教会了欧阳中石篆、隶、楷、行、方、圆、正、侧各种笔法,让他俯览了中国书法的各种风格流派及其笔法奥义,然后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发展了。”他建议欧阳中石先攻魏碑,写张猛龙碑。不久之后,老和尚就悄然离去,云游他方——此后欧阳中石再也没见到他。
  
  老和尚走后,欧阳中石才从母亲口中得知:老和尚其实一个钱也没要,第一次交的五块钱,第二天就送回来了;每次交钱,实际上都是老师和母亲串通好,做戏给他看;那五块钱,半年里只是在三个人手中循环。
  
  为什么老和尚非要他交钱不可呢?50年后,欧阳中石谈起往事,感触很深地说:“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和尚之所以要我交五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我现在仍在吃那时垫下的老本。所以我觉得武岩老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回上级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7 pm

书法家还债
--------------------------------------------------------------------------------


  一作家,有点名气,靠卖文为生,日子过得还滋润。一天,参加一个聚会,认识一书法家。书法家说:“别写你那狗屁文章了,卖不了几个钱。练书法吧,保你发大财。我一幅字,少则五千,多则一两万。一天写几幅玩似的。”

  作家心动了,就找来《兰亭序》练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把习作拿给书法家看。书法家把嘴一撇:“学会者死,像我者活。我的经验是,练王羲之再好,还是别人的;练自个儿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独树一帜,出道儿快。”

  于是作家从此就自个独创,把字写得歪歪倒倒,大圈套小圈。练了一段时间,写的字连自己都不大认识了;稿费单已好些日子不见踪影,拿什么买烟买酒?心里没底,又拿习作给书法家看。不料,书法家大加赞赏:“这才是书法之精髓。入道儿了,你的字一幅可值三千块。”

  正说,来了两个牌友,刚好一桌。作家心想,今天得赢两把,不然吃什么?哪知四圈下来结账,他输给书法家两千。这可怎么是好,身上连打的的钱都不够,忽然转忧为喜,他把带来的那幅字递给书法家说:“经鉴定,这幅字值三千;我欠你两千,你再找我一千吧!”

  “什么?”书法家瞪大眼睛:“你这狗屁字也值三千?是哪个狗屁混蛋鉴定的,这不是蒙人骗钱吗?”

  “不是你刚才说值三千吗,想耍赖吗?”(摘自1月20日《深圳晚报》)。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8 pm

“猪肚皮”和“猪千口”
--------------------------------------------------------------------------------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字写不好,感到难为情,怕人耻笑。其实你在平常书写时,能够把写得规范、认真,也就能说得过去,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开学伊始,班上来了位新老师,她想了解一下班级情况,搞了一次随堂考试,改完卷后她依次点名将考卷发下:张三,李四,……朱肚皮!——猪肚皮?

   老师很惊讶,心想是谁在捉弄我?又大叫“朱肚皮”!仍然无人应,考卷全发下去了,可这张试卷还是无人来领。

   老师就问:“谁没考卷?”

   这时,一生窃窃举手,说:“老师,我不叫朱肚皮,是叫朱月坡。”

   全班哄堂大笑!

   “朱月坡”——本来是个很不错的名字,却因为他自己的马虎,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无独有偶,明人冯梦龙《广笑府》里有则“买猪千口”的笑话,说的是有个县官写字潦草。有一次他想设宴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古人竖行写字,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又潦草,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四处购买,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怎么变成买猪千口,谁叫你买那么多猪?”

   差役听了,如释重负,说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4:59 pm

“福”字倒贴的传说
--------------------------------------------------------------------------------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0 pm

偶创飞白--------------------------------------------------------------------------------

  蔡邕(yōng)字伯喈(jiē),不但是东汉著名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汉灵帝时,皇上下旨让蔡邕写《圣皇篇》。写好后,蔡邕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0 pm

掘墓偷艺
--------------------------------------------------------------------------------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2 pm

王羲之的秘诀十八口大缸 --------------------------------------------------------------------------------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太”字碑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3 pm

题扇桥与躲婆石
--------------------------------------------------------------------------------



题扇桥


  “题扇赠老姥”事,《晋书.王羲之传》本传载:“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头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一天傍晚,王羲之在绍兴城里的一座石桥上散步,走到桥头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愁眉苦脸地提著一篮子竹扇,拄著拐杖,站在桥头叫卖。王羲之看到没人买老婆婆的扇子,十分同情,就走上前去问他怎么回事?老太婆说:“天冷了,扇子卖不出去,几个本钱都花在芭蕉扇上面了,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王羲之听了,想了想,就说:“老婆婆,我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你再拿去买好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觉得他很热心,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王羲之就叫书童拿来笔墨,在老太婆的扇子上龙飞凤舞的写上几个大字。老太婆一看,他那乾净漂亮的芭蕉扇,被王羲之写得一塌糊涂,恐怕卖不出钱来,就哭着要王羲之赔他新扇子。王羲之就安慰她说:“老婆婆,你不必着急,更不要生气,我问你,你这扇是卖几个钱一把?”老太婆说:“三个钱一把。”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那很好,你现在就卖三百钱一把。你赶快拿着扇子到城里去,对人说:‘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写的’,准会有人肯花钱买的。”




梁 楷 山阴书箑图

  那老太婆不肯相信,还缠着王羲之不放。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看到老太婆拉着王羲之争吵,就都围绕来看热闹。有些认得王羲之的人,一看这是王羲之亲笔题的扇子,就马上掏出三百钱来,跟老太婆买扇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抢着跟老太婆买扇子。转眼间,这百十把扇子都卖光了,老太婆一下子就得到四十多吊钱,乐得他嘴都合不拢来。现在绍兴市内有一座石拱桥,叫做"题扇桥",据说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

  老婆婆非常感谢王羲之。她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就常常拿着百十把扇子在路边等着求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看,这不是办法,每次外出见到老太婆,就躲到石头背后藏起来。到兰亭的路上,现在还有一块“躲婆石”,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躲老太婆的地方。


回上级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5 pm

入木三分
--------------------------------------------------------------------------------


  做生意的一般都要给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然后总要挂上招牌。
  据说绍兴城有一家店铺好不容易生意好了一些,扩大了门面,于是就想换个新的招牌。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一时也没有找到好木材,凑巧,有亲戚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6 pm

一字千金--------------------------------------------------------------------------------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7 pm

王羲之卖“当”作者: 曹德全


--------------------------------------------------------------------------------

   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
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
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
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
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
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
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
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
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
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
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
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
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
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
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08 pm

爱竹子的王徽之

--------------------------------------------------------------------------------

很多文人都喜欢竹子,有各种理由。但有一个人是不问缘由地热爱竹子,这个人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王徽之,史书上说他“卓荦不羁”,他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时,几乎天天翘班,只知蓬头散发地饮酒应酬,一开始桓冲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遇见他醉醺醺的样子,忍不住问道:“你在我这里具体管什么?”王徽之说:“经常看到有人把马牵来牵去,大概是管马的吧。”“管多少马啊?”王徽之的回答很气人,“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怎么知道有多少马?”桓冲接着问,“那你知道你来了以后马死了多少吗?”王徽之则答:“‘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说的“不问马”是《论语·乡党》里的话,马厩着火了,孔子只问死没死人,不问马的情况。“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是子路问询死亡时孔子的回答。王徽之断章取义,用这些话应对桓冲,桓冲差点气翻,想想既是名士风流,我也不能不解风流被人耻笑啊,只好尴尬地笑了两声,心想以后慢慢教化吧。

  有次,王徽之和他一起出游,半道上忽然下起暴雨来,王徽之立即翻身下马钻进车里,湿漉漉的身子挤着桓冲指责他:“这么大的雨,主公你怎么能独自享用这么大一辆车子呢,你太自私了!”桓冲忍气吞声地讪笑道:“你在我府里这么多日子了,也该管管事情了吧。”王徽之半天不回答,后来直起身子向远处看,最后用手托腮望天:“你看你看啊,西山上早上的空气多爽啊!”桓冲终于口吐白沫跌下马车。


  王徽之不喜欢工作,惟独喜欢竹子。他听说有个读书人家里有一片好竹林,就前去观看。读书人早就知道王徽之大名,赶紧洒扫屋子,准备了饭菜,在厅里恭候。王徽之来了以后,也不和主人打招呼,径直来到竹林边观赏,边看还边发出啸咏声。啸咏也是当时的时尚,名流们聚会时激动了,就会吹口哨,发出尖利的嗓音,称为啸咏。

  王徽之就这样边赏竹子边啸咏。主人觉得冷落了自己,有些失望,不住对自己说,他啸咏完了就会来问候了。没想到的是,王徽之赏够了竹子,招呼也不打就要坐着轿出门。主人出离愤怒了,命令下人关上大门,不许他们出去。主人的这一举动倒让王徽之很欣赏,马上下轿,和主人一起喝酒去了。

  还有一次,王徽之临时借别人的房子住,刚安顿下来,他就让仆人在院子里种竹子。仆人说就住那么几天,何必麻烦。王徽之又是啸咏了良久,然后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性情中人,和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王徽之弃官不做不久后就得病而且病得很重。这时候王献之也一样病倒。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弟的生命,“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又怎么代替别人呢?

  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拿出王献之的琴弹琴以慰弟弟,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他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长叹道,“呜呼子敬(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哀伤痛苦的晕倒好多次。此后不到一个月,王徽之便怀着悲伤和遗憾也死去了。(文:刘有林)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1 pm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医家,谙长生养老术。他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南朝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羊欣很小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而《宋书.列传》上记载一段趣事,说的是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父亲在乌程为令,羊欣年方十二,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有一天,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看看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却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袍正在睡午觉。王献之一向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羊欣的新衣上全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一问家人,才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清 汪圻《王献之书裙图》 54×39cm 见于上海敬华 200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2009年05月17日)



  羊欣的书法真迹已无流传。北宋《淳化阁帖》中有一《笔精帖》传为他所书。另外,传世的王献之书迹中,可能混有他的作品,今已难辨。羊欣还撰有《续笔阵图》,已失传。又有《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是中国早期的书家简史传著作。著录秦至晋代能书者69人,指出各家擅长的书体,对部分能书者有简要的评语,还辑录了部分书家的佚事异闻。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2 pm

智永与千字文
--------------------------------------------------------------------------------


  智永和尚传世的名作,是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手写的,但是内容杂乱而不成韵,到了梁武帝才命令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原文的一千个字,改编成有韵脚(押韵)的千字文,方便记诵。这一千个字和王右军所写的完全相同,只是文句改了;本来千字文的开头是“二仪日月,云露严霜……”经过周兴嗣的改写,也就是目前大家习诵的,已改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然这一件改编的工作是十分吃力的,所以听说他累得一夜之间须鬓全白呢!
  智永和尚专心研究王氏家传的书法,一心想把祖先传流的典范,加以发扬光大,于是勤临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江淮各个庙寺,因为他曾将千字文以真体、草体两种书体并列来写,于是开了后世以不同的书体来写千字文的先例,到后来还有“篆、隶、真、草”四体千字文行世。
  智永虽然写过无数的《千字文》,但目前流传于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仅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及现存日本的真迹本千字文。前两种临本笔划各有特色,但是比起真迹自然要逊色多了!如果要研究,当然以真迹最好了。
  智永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到了他才画一了草书的写法,创下了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的规范。所以从智永以后,草书才能脱离了纷纭局面而归于一致,奠定了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来草书的笔法,这一点是智永不朽的贡献。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3 pm

萧翼智取兰亭序--------------------------------------------------------------------------------

三难太宗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逝,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辩才把它当做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三千六百件。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达成任务。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摹本) 辽宁博物馆藏
诗酒忘年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慨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那里来的?”
  “北方来的。”
  “施主有此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文学艺术的修养一定很高。”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醞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得“招”字,诗曰:
  “解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汎,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巧取兰亭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十多天,萧翼跟八十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很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萧翼故意不肯认输,说老和尚不识货。老和尚笑了一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负了!我比你痴长几岁,见的世面远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东西来说,可比你这几件强多了。”萧翼追问老和尚,收藏的是甚么帖?老和尚回答:“兰亭序。”萧翼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和尚骗人,兰亭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绝不是真迹!”
  这一激将,终于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风,就对萧翼说:“这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传给一代,绝不会有半点参差。我的师父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的后代子孙;他在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的传付给我,怎么会有假?你不信,明天来,我拿给你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老和尚为了赌气,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当然没有话说了,就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二流货,放在老和尚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老和尚对萧翼也很放心了,让他自由来往;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有一天,萧翼得知老和尚去严迁家吃斋,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们,看到萧翼是来惯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老实不客气的,把老和尚当作宝贝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包,大大方方的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奔向永安驿站,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抓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当时辩才还在严迁家,谈笑自如。听了圣旨,得知这位御史就是萧翼,兰亭序已被偷走,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归黄土
  萧翼将兰亭序交由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非常高兴,把萧翼升为员外郎。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因为辩才犯了欺君的大罪。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易物为钱,加建佛塔三层。可是辩才这一惊,过了一年多就去逝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就请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素、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可是他们自成一派,不拘泥点画。后世称褚遂良临的叫“唐绢本”,欧阳询临的叫“定武本”,二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宫内苑里,民间的拓本很少;在当时每种拓本已值好几万钱,非常名贵难得。至于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在唐太宗临死的时候,遗命放在棺材里殉葬;从此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杰作,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4 pm

“草圣”张旭--------------------------------------------------------------------------------

  传说,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5 pm

欧阳通买父字学书
--------------------------------------------------------------------------------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第四子,为少夫人徐氏所生。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母亲徐氏带着他一起生活,家境并不富裕。欧阳通懂事后,徐氏盼儿子能继承父业,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年纪尚小,根本没有耐心练字,时间一长,字也写得马马虎虎。徐氏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是有名的书法家,写的字可好了,经常有人用高价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那些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那时其父亲的手迹大多散存于民间,徐氏就把家里的零用钱积起来,时常给些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人家不肯卖时,就不借以重价购回。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

  经过很多年的朝夕临摹,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后来与其父有“大小欧阳”之称。。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5 pm

柳公权发奋练字--------------------------------------------------------------------------------

   柳公权是唐代一位楷书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自创一格,人称“柳体”。 在他学书路上,曾有一位“无手”师傅对他的启发很大。

   柳公权小时候聪明过人,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总以为自己写得已经很好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城里。一进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6 pm

五不写

--------------------------------------------------------------------------------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情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写”。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曾经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知道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非常生气,他认为这种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么能再助长呢?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内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7 pm

特立独行的“米颠”
--------------------------------------------------------------------------------

  在书法史上,“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的米芾,书画造诣首屈一指,然而行为怪异,嗜洁成癖,甚至为了自己的爱好,坑蒙拐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而人称之“米颠”。

脾气古怪 拜石为兄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但他行为乖张,

  米芾笑话很多,他出门不穿宋朝衣服,却弄一身唐代衣帽。走在大街上,常常引来大量群众围观。米芾洋洋自若,反而更神气活现,别人一看那个架势,不认识的人也知道,整个大宋除了“米颠”没第二个这么怪的。古人写信,结尾总会客套一句“再拜”,而米芾写到这,他就把笔放下,站起来整理好衣服,然后真的就拜了两拜。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说,有一天,米芾外出遇到一块希奇古怪的大石头,形状奇丑,仿佛人形,米芾非常喜欢,围着这块石头转了几圈,不愿离去,他特意将自己的官服脱下给石头披上,并作了一个揖,嘴里念叨:“石兄,石兄,你能不能随我一道回府?”。当然石头不会自己作答,米芾也不需要石头回答,他命轿夫将石头搬进轿子里,就打道回府了。轿夫好不容易将石头抬回米府。家人连忙出来迎轿,一掀开轿帘,大吃一惊:“怎么老爷变成了石头?”再往轿后一看,一个短衣短衫的老头气喘吁吁的走过来了,家人忍俊不禁,原来老爷一直小跑跟在后面,满头大汗。

  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玩石甚至达到一种不理衙务的地步。米芾在江苏涟水做官时,这地方靠近安徽灵壁,灵璧出产的灵璧石是有名的玩石。米芾收藏了不少灵壁石。每块都题其名目,经常把玩终日不出。杨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视察到涟水时,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将千里郡的地方交给你,你怎么能终日玩弄石头?”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灵壁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俱全,色极清润,在手中翻转抛接给杨看:“这石头怎么样?”杨不看。米芾将石纳入袖中,又取出一块石头,叠峰层峦,奇巧得很,不看又纳入袖中。最后取出一石,极尽天划神镂之巧,看着杨说:“这种奇石,怎么能不爱?”杨忽然开口道:“并非只有你爱,我也很喜欢它。”他就从米芾手中抢过此奇石,径直登车离去,米芾逃过考核一劫。

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

  他平生从来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米芾曾经当过太常博士,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务,祭祀时穿的官服他嫌脏,就玩命地洗,连官服上的花纹都被洗掉了。就为了这,米芾受到降职处分。

  米芾身边总放着水,动不动就要洗手,而且他洗手跟别人大不一样。过去没有自来水,洗手只能用盆接水。米芾嫌用盆不卫生,自己发明了自来水:他让人用一个银壶往外倒水,自己就着水流洗手。洗完之后,米芾两个手互相拍打,一直到手干了也不用毛巾擦。

  最没谱的是米芾挑女婿也按着自己的洁癖来。上门求婚的人里面,有一个南京人叫段拂,字去尘。米芾一看就高兴了:已经拂过了,还要再去一下尘,绝对讲卫生,这真是我的女婿。就把女儿嫁给这个人了。真实荒唐之极。

  自古以来书法家都很珍爱自己的书写器具,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以下就是宋朝米芾“惜砚”的故事。

  宋徽宗十分器重米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徽宗在宫廷内院摆上一张长长的桌子、桌上铺有长二丈的绢帛,旁边放着玛瑙砚、李廷墨、牙管笔、金砚匣和玉镇纸、水滴等御用的书写工具,然后派人把米芾请来,叫他当场挥笔,徽宗自己藏在帘后静静的观赏,米芾不急不忙的提起笔来,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徽宗看了非常喜欢,连声赞叹!米芾写完后,轻声向帘后徽宗请求“陛下,这砚台已被臣濡染,陛下不宜再用,就赏赐给臣吧!”徽宗爱才惜才,立即就点头允许!

  米芾得到赏赐,就向忘年之交曾祖展示:“我得到一方稀世之砚”,曾祖说:“如今膺品充斥,你的宝砚是否让我鉴赏一番?”米芾连忙起身取砚,曾祖知道米芾有洁癖,他把手清洗干净,才小小心心的把宝砚拿在手中,左看右看,赞赏不已说:“这砚台看外形,确实是上品,但不知发墨情形如何?”米芾忙叫家僮取水,心急的曾祖等不及水到,就吐了一口口水在砚台上开始磨墨,米芾愣住了,而且很不高兴说:“这砚台已被污损,失去了它的珍贵。”说完就把这砚台给了曾祖,无论曾祖如何道歉,米芾就是不肯要这砚台了。

巧夺豪取 颠名不虚

  成语“巧偷豪夺”,一般都说作“巧取豪夺”。“巧取”,玩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使用蛮横手段来强抢。这个成语比喻用卑鄙的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其实这原来是说的是米芾。

  米芾精于书画鉴定收藏。但是,他最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就是常常用“调包”这种欺骗手段,“偷”取名贵字画。 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贵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到和原作一模一佯,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原主往往辨别不了,大呼上当。米芾非常喜爱唐朝沈传师的书法。他在长沙做一个小官时,听说某寺有沈传师的真迹,便求寺院借观。不曾想,米芾借到手,居然乘寺院不备,竟携此帖扬帆而去。寺院将他告到官府,米芾仍然抵赖不还。一日,米芾和蔡京一起乘船游玩,蔡京取出一幅谢安的《八月五日帖》让米芾看。米芾见了极为兴奋,因为十四年前他也曾见过此帖,只是当时囊中羞涩,一直懊悔不已,不承想今日再次见到,喜不自胜,爱不释手,当即要求蔡京将此藏品送给他,或与他交换。他苦苦哀求,蔡京面有难色。没料到,米芾突然跃上船舷,大声说:“你若不给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蔡京见状,只得把此帖送给他。米芾就用这样的方式“夺”得自己喜爱的书法。

  周煇(宋朝人)编撰的《清波杂志》把米芾这种伎俩叫做“巧偷豪夺”。就连大文豪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讥讽他“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晋朝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米芾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异服,嗜洁成癖,喜欢石头,称石为兄,抱石而眠,被人称为“米颠”。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王羲之《大道帖》(米芾摹本) 纸本,二行,十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的死也很特别。死前一个月,米芾就安排后事,跟亲友告别,把他喜欢的字画器玩全部烧了,跟知道自己要死一样。米芾还准备好了一口棺材,起居吃饭全在棺材里。死前7天,米芾洗澡换衣服、吃素焚香。别人看他作惯了,由着他的性子闹。死的那天,米芾把亲戚朋友全请来,举着拂尘说:“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说完扔掉拂尘,合掌而死。
回頂端 向下
老泉

老泉


文章數 : 1940
注冊日期 : 2014-06-29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 頁 2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5:18 pm

倪瓒的“洁癖”
--------------------------------------------------------------------------------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出身一个富有的家庭,他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从不和富人和俗人来往,对当官更是相当不屑。
    
   他有严重洁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都要有专人来经管,他专门养了两个童子,随时负责擦洗干净;客人来访离去后,客人坐的地方必须重新刷洗,每天穿戴的衣服与帽子,都要拂拭数十次,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揩洗乾净,因此硬把梧桐树清洗死了。
    
   有一次,有个朋友来看他,天晚了,倪瓒留这位朋友在家里住宿,但又怕他不干净,一夜之间,亲自起来视察三四次。忽然听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整晚都睡不著。等到天亮,就叫仆人去寻找吐痰的痕迹,要清理干净。佣人们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跡,又怕他生气骂人,只好找了一片落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跡,拿给他看说找到了。他便立刻闭上眼睛,蒙住鼻子,叫佣人把这片树叶送到三里外去丢掉。
    
   由于他的洁癖,还曾发生许多趣事。
    
   一次,倪瓒和朋友一起谈论诗文,要泡好茶招待,就命仆人到七宝泉打水。水打回来之后,倪瓒交代仆人:“提在前面那桶水,拿来泡茶;提在后面那桶水,拿去洗脚。”他朋友见状,心中感到好奇,追问原因。倪瓚说:“前桶的水,一定干净,所以用来泡茶,后桶的水,恐怕已经被仆人的屁所污染了,所以只好拿去洗脚啦!”  
    
   还有一次倪瓚应邀赴宴。主人请宾客入席后,一个长了满脸大胡子的厨师端出了佳餚。倪瓒却在此时突然离席而去。主人诧异的追上去,问道:“发生了什么事?”倪瓒说:“胡子多的人一定很脏,这个厨师有这么多胡子,所以这顿饭不能吃了。”宾客听了,相顾大笑。
    
   倪赞有个清閟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有一次他老娘病了,他求葛仙翁看病,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那天正下着雨,倪瓒是孝子,只好同意。雨中的白马弄的是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要求上清閟阁看看。倪瓒只好同意。葛仙翁在清閟阁乱翻一气,到处吐痰。倪瓒终身不再进清閟阁。
    
   农民起义军首领“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派人送了很多钱给倪瓒,请他作画,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得,怀恨在心,有一天在湖上见到了倪瓒,倪瓒对他无礼,他命人抓著倪瓒要杀他,旁人求情,张士信命人打倪瓒了几十鞭子。倪赞一声不吭。后来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和他一说话自己就变俗了。”
    
   张士信还不解气,命人把倪瓒关在牢房里。狱卒给他送饭时,他让狱卒把饭桌举得高高地。狱卒问为什么要这样,他不回答。旁人说:“他怕你的唾沫溅到饭里。”狱卒很生气,把倪瓒拴在了尿桶旁。  
回頂端 向下
 
书法家的故事
回頂端 
2頁(共3頁)前往頁面 : 上一頁  1, 2, 3  下一步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高山流水书法论坛 :: 您的第一個分類 :: 【书法知识】 :: 书法小故事-
前往: